2021-06-14 13:45:56
來源:互聯網
“沈書記又回來了!”隨著村民的一聲高呼,影院里的掌聲久久未能停下。這是電影《第一書記》在小崗村首映后的一幕。
2009年11月6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因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線,年僅45歲。根據其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第一書記》不到一年后上映。影片講述了原本在省財政廳工作的沈浩,拋下優越的生活條件到小崗村任職,為村里鋪路、修橋,幫助貧困戶,招商引資搞改革,讓百廢待興的小崗村重現輝煌。演員楊立新在片中飾演沈浩一角。
時隔多年,再回憶起這個“有生以來遇到過的最難的一個角色”,當年每一次前期走訪的畫面依然讓楊立新記憶猶新,哪怕是一雙藏在沈浩鞋子里的襪子,都成了他還原人物的最有力的依據。“我不是為了美化,而是為了塑造,還原一個活生生的人,沈浩。”
沈浩198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安徽省財政廳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調研員。2004年2月,沈浩作為安徽省選派農村任職干部,到鳳陽縣小溪河鎮任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
在他的帶領下,小崗村的發展道路愈發清晰:農產品交易難,就建起農貿市場;生產效率低,便探索規模經營;收入結構單一,就建起“大包干紀念館”發展旅游業……小崗村的困難局面逐漸改變。2008年,小崗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600元,比當時全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崗村時的三倍。2009年11月6日,年僅45歲的沈浩因積勞成疾,心臟病突發逝世。沈浩犧牲后,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等榮譽稱號。
剛下《雷雨》,就赴安徽
接到出演電影《第一書記》中沈浩一角的通知時,楊立新正忙著人藝話劇《雷雨》的演出,“時任人藝院長張和平和導演陳國星給我打了個電話。我問這個項目什么時候開始,他們說現在劇組就準備出發了,讓我演完《雷雨》趕緊來。”演出剛結束,楊立新就拉著一只大行李箱趕去了安徽。
出了火車站,他被工作人員接到了鳳陽縣招待所,安排他先休息。但聽說導演已經去了小崗村,楊立新也坐不住了,讓工作人員拉他趕緊去和導演會合。
“因為心里沒底呀,這是我有生以來遇到過的最難的一個角色。”
其實,最初接到這個角色時,楊立新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以前他塑造的角色都是杜撰出來的,是作者集中了生活當中的典型寫出來的人物。比如《雷雨》中的周樸園,曹禺覺得周樸園是這樣,那就是這樣。
但沈浩是個實實在在真實的人,楊立新甚至都沒見過沈浩本人,但小崗村的老百姓了解他,沈浩的妻子、女兒了解他,鳳陽縣的干部和安徽省財政廳的同事了解他。在楊立新看來,《第一書記》是一部電影,同時也是一部人物傳記片,“他是一個離現實生活那么近的人,一個非常真實的人。所以,真的是太難了。”
一雙襪子,一個細節
到了小崗村,楊立新見完導演陳國星立刻提出了自己的需求,他要求見村委會的干部,包括婦女主任、大學生村官,還有那些對沈浩工作有幫助和支持,甚至有過節的村民……一切跟沈浩有密切接觸的人,能找到的所有人都要見。
“他(沈浩)抽不抽煙?酒量怎么樣?”這些對于楊立新來說非常重要,“我不是為了美化,而是為了塑造。”他想從這些人的言語中,描繪出最真實的沈浩。
讓楊立新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沈浩房間里看到的那些生活細節。沈浩故去后,他的屋子一直被保持著原貌,辦公桌上有一個煙灰缸,里面還留有被掐滅的煙頭,屋里有個簡易的衣柜,里面掛著衣服,放著鞋,鞋里還卷著襪子,“這說明他應該不是每天都洗襪子。我會通過這些去做判斷。”
楊立新用了大概三天的時間,從方方面面去了解沈浩這個對他來說“很陌生”的人。他說,在很多觀眾看來,一些影片不好看,是因為太想要去樹立“高大全”的形象了,而現實生活中最真實的人,即便是再優秀的男人,回家一樣會和老婆拌嘴,“人都是這樣,但這并不代表不好,這才是真實的人,真實的生活。”
被一個畫面、一場哭戲難倒
在楊立新看來,電影《第一書記》對沈浩的描寫是全面的,“其實沈浩在省財政廳時,一直憋著股勁兒要干點兒事業,那時他快40歲了,總是有一點兒危機感的。”于是,沈浩主動申請下派到小崗村。
從省城出發,有一條高速公路能路過小崗村,不過因為沒有出口,需要從下一個出口繞15公里才能到小崗。
小崗村村口,有個被村民們立了很久的大牌子,上面寫著:富裕起來的中國農民不能忘了小崗。“這個口號有多牛,沈浩去小崗村當領導干部,就能想到有多難。”楊立新說。
小崗村一共有18戶農民,他們都以小崗的功臣自居。在沈浩下派之前,村委會的很多財產都是被瓜分掉的,沈浩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整,“南方水系不像北方村落容易集中。”楊立新說。所以沈浩組織聯產,合并自然村,把土地集中在一起搞種植。
在這個過程中他修建了養老院、學校,把醫務所擴大成了醫院,最重要的就是他組織修建了一條路,連接高速和小崗村,是從京滬鐵路上跨過去的。“當時為了修路,津浦線每天為他們停運40分鐘,停了一個星期。這可是相當大的工程啊,是要調整整個鐵路網絡的。”楊立新告訴記者。而這條路的施工工人就是小崗村的村民,沈浩用“以工代賑”的方式,用很少的資金把路修了。“他真的是一個很懂經營,有頭腦的人。”
楊立新記得,電影中有一個畫面,列車呼嘯而過,楊立新飾演的沈浩一扭頭,看見橋墩子上不知是哪個淘氣的工人寫了“小崗牛”幾個字,忽然潸然淚下。“這個鏡頭,拍了很多遍。”楊立新說,只要你了解這件事的前因后果,看到這幾個字都會熱淚盈眶,但要配合火車經過的節奏就變得特別難,“每次剛醞釀好情緒,火車一來就斷了,所以有時拍戲遇到的一些難題可能平時都想不到。”
電影首映那天,差點打了退堂鼓
沈浩在小崗村還完成了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就是遷墳,并建立了小崗村人民公墓。
公墓落成時,沈浩曾說,將來要給自己留一塊地。在他因公去世后,他的骨灰也如愿葬在了小崗村。所以電影《第一書記》就有了一場特別的開機儀式,所有主創人員一同前往人民公墓為沈浩掃墓。
楊立新至今仍記得,他站在沈浩的墓前時,心里一直在默念,“請原諒由我來塑造您這個形象,也希望我能塑造好這個角色。”
2010年7月9日,電影《第一書記》在小崗村和安徽省省委同步舉行了首映式,楊立新隨同政府領導和主創到達小崗村時,電影剛剛放完,“我當時特忐忑,因為這些觀眾都是最了解沈浩的人,我還差點兒打了退堂鼓,不敢去。特害怕鄉親們看完說:你演的這是個什么呀?因為他們太熟悉(沈浩)了。”
硬著頭皮下了車的楊立新,一把握住迎面走來的小崗村新任書記的手,一邊小聲問道:“怎么樣?”
后來,村委會的領導告訴楊立新,電影放映結束,將近三分鐘影廳里沒有半點兒聲音,隨后一位村民站起來說:沈書記又回來了,“那些話聽得我眼淚汪汪的。”
不過,每部作品對演員來講都或多或少會留下一些遺憾,《第一書記》之于楊立新也不例外。
拍攝該片時,楊立新全程使用方言表演,“語言其實是很有魅力的一個東西,方言一出,感覺立刻就出來了。”
但最終考慮到受眾等因素,配音還是選擇了普通話版本。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