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3 15:01:15
來源:互聯網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學院“溯本源·守初心·傳薪火”黨員主題教育基地近日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發祥地——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開展示范活動。
在該基地展廳,新中國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1921年親筆寫給享譽世界的古生物學家和地質學家、中國古脊椎動物學開拓者和奠基人楊鐘健先生的一封信,引人矚目。
毛澤東為什么要寫這封信?信的內容是什么?收信的楊鐘健先生是怎樣一位科學家?
為補報少年中國學會入會志愿書致信
中科院“溯本源·守初心·傳薪火”黨員主題教育基地展出資料顯示,1918年楊鐘健考入北京大學,北大期間,他受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影響,先后參加“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少年中國學會”“社會主義青年團”等學生組織,非常活躍。
1921年7月,楊鐘健已任少年中國學會執行部主任。1921年9月,正在長沙文化書社的毛澤東為補報少年中國學會入會志愿書一事給楊鐘健手書一封信函,內容如下:
“鐘健先生:
前幾天接到通告,知先生當選執行部主任。今日又接來示,囑補填入會愿書,今已照填并粘附小照奉上。惟介紹人系王君光祈為我邀集五人,我現在只能記得三人,余二人要問王君才能知道。以后賜示,請寄長沙潮宗街文化書社為荷!
弟澤東 二十九”
據了解,該基地展出的此信函為復制件,其原件現收藏保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全力發展中國古生物學研究奠基大業
中科院古脊椎所介紹,該所創始人楊鐘健先生年少志遠,他一生中有四個最重要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北大求學,尋求救國之路;第二階段是國難當頭,繼續開展發掘和研究工作;第三階段是新中國成立,開拓新的機遇;第四階段是人到晚年,仍致力于古生物研究工作,鞠躬盡瘁。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內,楊鐘健先生的照片與達爾文、歐文等世界級科學泰斗懸掛在一起,也是唯一一位享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1927年8月,楊鐘健在《中國古生物志》上用德文發表博士論文《中國北方之嚙齒類化石》,這一專著的出版標志著古脊椎動物學在中國正式誕生。1928年2月,楊鐘健放棄國外優厚待遇,毅然踏上回國旅途。
1929年4月,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正式成立,楊鐘健任副主任,專門從事古生物學研究工作。他在回憶中寫道:“我一方面參加周口店工作,一方面又到外地考察,在北平時間還寫報告,做研究……自1929年以后,我索性將家中的事全拋在一邊,專心致力于研究,一年以來幸尚有貢獻”,可見楊鐘健當時對這份事業非常投入。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12月底,地質調查所首次公布并展示周口店“北京人”頭蓋骨,震驚世界。
在云南發現中國第一龍“許氏祿豐龍”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楊鐘健于1938年赴昆明,著手成立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開始對云南地質和古生物開展調查工作。
楊鐘健后來在祿豐發現大批化石,經過將近兩個半月的發掘工作,采集40余箱化石。除對第三紀、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及相關地層的研究外,楊鐘健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對中生代祿豐動物群的研究,他發現的“祿豐蜥龍動物群”,反映了地球和生物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從1938年到抗戰勝利,楊鐘健的研究工作主要圍繞“祿豐蜥龍動物群”這個世界著名的動物群進行,其中就包括他在云南省祿豐縣發現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即被稱為“中國第一龍”的“許氏祿豐龍”,楊鐘健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恐龍之父”。
隨著北平解放,1949年9月周口店恢復發掘工作,楊鐘健當時毅然放棄赴臺灣的邀請,回到北平建設新生代研究室,接受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即后來的地質部)和中科院雙重領導,直至1953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在北京正式成立。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古脊椎動物所發展也經過幾次變革:1951年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長,下設古植物組、古無脊椎動物組以及新生代及古脊椎動物組,楊鐘健任新生代及古脊椎動物組組長;后來,楊鐘健擔任中科院編譯局局長,仍堅持每周兩天到古脊椎動物研究組工作;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成立后,楊鐘健辭去編譯局局長職務,專任古脊椎動物研究室主任。
加入中國共產黨作長詩《入黨述懷》抒發情感
1956年4月,楊鐘健加入中國共產黨。得知入黨申請書批準后,楊鐘健作《入黨述懷》長詩,表達興奮情感,表明努力方向。
1957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更名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楊鐘健擔任所長。隨后,新建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對外開放,楊鐘健兼任首任館長。
中科院古脊椎所稱,楊鐘健先生不僅領導了新生代研究室及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發掘,他一生的科研領域幾乎涵蓋從魚到人的全部古脊椎動物學和古人類學研究,并對地質學其他學科、生物學及考古學等多有涉獵。
楊鐘健先生晚年一直都在堅持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批斗、抄家,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關入“牛棚”,但在批斗之余,他仍然撰寫完成成《古脊椎的研究成就和問題》與《镵(chán)石集》。后來,楊老相繼入選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名譽會員、英國林奈學會國外會員,并仍然參加國內外的各類考察活動,直至病情驟發逝世。
楊鐘健先生從少年時代就熱愛詩歌,一生在科研之余寫下2000多首詩歌,楊老借詩歌抒情感懷,也記錄他對所見所聞的思考。從這位科學家的詩歌中,人們可以看到一位科學家對國家的拳拳之心和對科研工作的一片熱忱。
如今,為科學救國報國、奉獻社會而奔波一生的楊鐘健先生,長眠于舉世聞名的“北京人”遺址周口店龍骨山。中科院“溯本源·守初心·傳薪火”黨員主題教育基地的示范活動中,參加活動科研人員代表觀看以楊鐘健先生事跡為主線的宣傳片《奠基偉業,龍的傳人》,并向楊鐘健等老一輩科學家墓地敬獻花籃,4名青年科學家代表還現場深情誦讀楊鐘健先生經典詩作《入黨述懷》,傳承和弘揚老一代科學家偉大的愛國奉獻精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