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筆下的北京人,啥樣?

2021-06-13 12:00:44

來源:互聯網

“蓮花燈,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上世紀三十年代舊北平城中,每到陰歷七月十五,孩童們拎著蓮花燈,串著胡同隨口唱著。從孩童手中的蓮花燈想到北平人的老三點兒,吃一點兒,喝一點兒,樂一點兒,無往不成趣,生活中的樂子,老北平人能感受到,而作為生活的體驗者、觀察者的張恨水也能察覺得到。

安徽人張恨水自他二十四歲到北京后,直至終老,與北京廝守了大半輩子。他在北京留下過《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作品,被人們稱為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同時他也留下了他的青春,生活的片段與對北京的一片深情。他擅寫北京,人們說他筆下的北京有種“南方味兒”,筆法細膩、飽含深情,但卻能將北京的文化底蘊、北方的恢弘大氣描寫得富有生趣,讓人們對那個年代北京的民風民俗、文化習俗、人情世故有著別樣的理解。

舊時北平城的一草一木在張恨水的眼里點綴了生活的樂趣。《北京人隨筆》以張恨水的散文、雜文、小品文為主,突出了短小精干,文章內容大多見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報紙刊物。整體反映了民國時期北京市的市容市貌、風土民俗等現已不多見的“老北京”樣貌。編者謝璽璋說張恨水雖是文人但畢生的職業卻是報人。

謝璽璋評價張恨水在寫事寫物時,“作為文人,他的散文有著明清小品的特點,平淡自然且不尚辭藻,及韻味深長又審美脫俗。而作為報人,他的雜感、小品文則表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和敏銳的洞察力。”若是從報人的視角看張恨水他的文章總是能在趣味中捕捉真知,在評議中平視眾生。例如《逛廠甸》《大鼓書》《又甜又涼又好喝》等文章,寥寥幾百字,卻有情有味兒,精干扎實。正如編者謝璽璋所說:“張恨水的文字區別于北京土著,是有一種觀察者的眼光,并非只是沉浸于其中或炫耀,或感懷,或失落,或懷念。”

透過張恨水的文字,我們總能透過普通百姓的生活看到歷史大時代的縮影。比如他在文中說到,袁世凱統治下的北京有很多的“德政”。在冬日里賣元宵的賣貨郎不敢吆喝“元宵”二字,因為這倆字的諧音是“袁消”。袁世凱的手下管得緊,于是北京的街頭巷尾,賣元宵的只能喊“滾熱的圓”。這讓人摸不到頭腦的叫賣,如今我們看頗有些滑稽,但在當時卻不是笑話,是實實在在的恐懼,這些文章中對社會環境的反映,透著一股含沙射影、聲東擊西的巧勁兒,這也是他文章的一大特點。還有那些對實事反饋的老童謠,比如“小警察,一身青,見了洋車你發狠,見了汽車你立正。”孩童們傳唱的不是什么豐功偉績,而是當時警察的欺軟怕硬與勢利眼,從天真的眼光看骯臟的事。這些平民視角的童謠從編寫到流傳,無一不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對生活的關切和對世間事事的態度。

張恨水能從那些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小事小情中,琢磨出時代的味道。叫賣聲、童謠、胡同口的老太太、北京的山水園林動物園等都可以透過他的文筆為讀者展示那個充滿趣味的北京。

關鍵詞: 張恨水 筆下 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