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0 18:31:06
來源:互聯網
北京西城區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中,新市區泰安里是相當別致的一處。石庫門、老虎窗,走在這里如同走在老上海的里弄。
京城緣何出現“老上海”
西城區天橋西側香廠路和仁壽路十字路口東南角,新市區泰安里就在這里。泰安里是北京南城一處仿上海石庫門形式的代表性建筑,建于1915至1918年間,由六幢平立面造型相似的二層樓房組成。六座小樓被一條過道分為兩排,過道口通向仁壽路,樓門均朝向過道。每幢小樓一層有走廊,二層有天井。泰安里與北京傳統建筑形式差別較大,帶有濃厚的海派風格。
當年的泰安里屬于京師市政公所香廠新市區建設的一部分。1914年,京師市政公所開始對香廠一帶的舊街區進行現代化改造,時稱“香廠新市區”。這一改造的目的在于用現代化理念取代封建、陳舊的傳統觀念,力圖在虎坊橋一帶建設一個西洋范兒的新式街區。為順利完成這一工程,京師市政公所參考了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在城市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
上海公共租界作為民國時期中國大陸地區城市現代化方面最為成功的樣板,在房屋建筑、拆遷改造、商業設施設計及相關配套的法律制度方面都較為完善。市政公所借鑒上海的經驗可以較快地使“香廠新市區”工程走上正軌,少走彎路。去過上海的朋友再到今天虎坊路與留學路之間的區域轉轉,會發現這一帶有些建筑頗有上海特色。其實如果在上世紀80年代初來到香廠路與萬明路交叉路口,您可能會以為到了上海黃浦區人民廣場附近。那時,新世界商場舊址、仁民醫院還在,和東方飯店及泰安里、華康里共同組成了一個“海派街區”。
主持新市區建設工程的首要人物是當時任京師市政公所督辦的朱啟鈐。他對這一改造工程十分重視,道路建設、商業設施建設及相關公共設施建設同時開展,穩步推進。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不論土地招租,還是原有舊房拆遷都在法律框架下進行。
對于土地招租,一方面,承租人中標后隨即獲得土地30年使用權,其權利得到法律保護;另一方面,京都市政公所對招租后承租人如何使用土地以及房屋建造的程式也有嚴格規定,不按規定執行,承租人所獲土地將被收回。
對于香廠一帶的原有住戶,則按照民國初期頒布的《北京房地收用暫行章程》的規定,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香廠新世界眾多商業設施中最為人熟知的要算新世界商場,由英國通和洋行建筑師麥凱規劃設計,囊括了零售、餐飲、娛樂、休閑各類場所,在當時的北京地區獨樹一幟,領風氣之先。
上海石庫門變“小戶型”
泰安里這組建筑在形式上模仿上海石庫門,目的在于破舊立新,實現北京城市建筑的現代化。石庫門這種建筑形式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的上海租界地區。由于當時戰亂不斷,上海周邊的一些富商、紳士逃入公共租界避難。租界內的外國商人在得到工部局允許后建造了許多臨時的簡陋住宅。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到了19世紀70年代,上海逐漸出現了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形式把傳統江南民居二層樓的三合院、四合院結構與歐洲住宅的聯排式布局結合起來,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石庫門建筑的得名因其外部有一圈石頭的門框,寧波話中稱其為“石箍”,后演變為“石庫”。
石庫門適應了近代社會城市人口劇增、傳統大家庭解體、小家庭大量出現的新形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早期的石庫門建筑逐漸發生了變化,原先的廂房消失了,房屋的進深、樓層、圍墻的高度均有所降低,變成了“小戶型”。顯然,這樣做為的是在相同的單位面積上建造更多的住宅。在外觀方面,新式石庫門取消了中國傳統的山墻式建筑樣式,外立面大量采用磚石建筑。有趣的是,原先作為石庫門得名標志的石頭門框也被青磚取代,同時傳統中國式的門楣也改換成了西式。
城建現代化的可貴探索
從外立面完整的磚石結構、西式門楣,尤其是蒙薩爾式屋頂來看,泰安里仍然屬于新式石庫門結構。但仔細觀察泰安里建筑群,就會發現其建筑樣式與上海“小戶型”石庫門建筑還是有一定差異,比如它仍然保留著石頭門框,樓層、圍墻的高度也不低。
石庫門建筑形式的變化與上海租界地區19世紀60年代以來城市發展進程緊密相關。這一時期上海公共租界與法租界的工商業迅速發展,造成進入租界地區工作生活的人口劇增,為適應這一新形式,石庫門建筑形式不得不進行調整,以容納更多的人口。而北京與上海的情況有很大不同。傳統王朝時代北京因其獨特的地位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民國時期,北京作為傳統消費型城市,現代化的工商業并沒有充分發展起來。泰安里與上海石庫門在建造原因方面有一個重要差異,即石庫門建筑的產生和發展與上海城市發展本身緊密相關,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由此才會產生從老式石庫門到新式石庫門的演變;而泰安里則一開始就是作為新市區建設的一部分而誕生的,缺乏上海石庫門建筑的原生性,它之所以采用石庫門的外部形式,僅僅在于當時的主政者認為這種形式代表著現代化。
雖然現在看來這種做法未免有些形式主義,但是在百年前中國城市建設現代化早期,人們對現代化概念的認識尚淺,應該說,泰安里是一種可貴的嘗試。也正因這一點,宣南地區出現了泰安里這樣一組頗為有趣的石庫門建筑,讓我們在北京就可以感覺到千里之外的海派印記。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