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9 10:46:42
來源:互聯網
巴曉光是國內綜藝的元老級人物,創辦主持的《開心100》《娛樂樂翻天》等節目曾火爆一時。少為人知的是,這位曾經的“綜藝一哥”現在卻是一名龍舟劃手,近年來致力于研究福州龍舟人文地理口述歷史的項目,試圖挖掘和梳理這些傳統力量。
近日,巴曉光的《諸神的游戲——中國福州龍舟的傳統與禁忌》由HOMELAND出品,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歷經4年田野調查,巴曉光書中呈現了400頁內容、10萬字、280張照片,包含13位“龍船癲”口述實錄、50尊龍舟頭、14柄柳葉槳、13種老工具圖解、41個龍舟詞匯解讀、12處龍舟水域尋訪、10家龍舟俱樂部盤點、5組龍舟神俗連環畫、10位(組)龍舟神明手繪內容,展現了福州龍舟背后的精彩世界。
已在福州生活20余年的巴曉光認為,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必然要了解和走進這種“民間”,“4年前,我走進了一個此前完全陌生的‘民間’——龍舟的世界。在城市化浪潮不可遏制地吞噬古老的宗族、信俗之時,龍舟成為一個載體,人們把不愿割舍的關于神靈的信仰、譜系的傳續、境社的禮法投注其中,讓龍舟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個關于‘民間’的樣本。”
領到了平生第一把屬于自己的槳
來到龍舟俱樂部仿佛進了“豐胸培訓班”
巴曉光祖籍黑龍江,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畢業后即加入福建東南衛視,創辦主持了一系列熱門節目,后擔任913福建汽車音樂調頻副總監。巴曉光第一次對龍舟有實感,是朋友公司的員工在端午節之前要請假半個月,要回村里參加訓練準備龍舟比賽,“而朋友居然批準了,在北方長大的我覺得不可思議。”
巴曉光成為一名龍舟劃手是受到了紀錄片導演林葉的影響。林葉是閩侯上街六橋林氏的后代,先祖林碩徳在唐末隨王審之入閩。林葉一直向往俠義血性的江湖,但現今江湖不在,林葉卻在拍紀錄片時偶然看到了西湖龍舟俱樂部招聘隊員的啟事,由此,他闖入了龍舟的江湖,并意外地感到自己找回了那份血性。
林葉有聲有色地跟巴曉光講述龍舟隊每周在西湖訓練的情景,“同隊的都是膀大腰圓的漢子,聲若洪鐘,言辭粗鄙卻坦誠有趣,這里沒人在意你讀過多少書或高低貴賤,只要你夠力氣,揮的每一板槳都在點上,讓自己隊的龍舟跑得最快。”
被林葉所描述的江湖的舒適愜意所吸引,2016年9月,巴曉光也來到了龍舟隊,領到了平生第一把屬于自己的槳,“第一次到西湖龍舟俱樂部,推門進去,撲面而來是一片‘大胸’的海洋。9月天氣正熱,屋里人人打著赤膊,我才第一次知道劃龍舟的身材特色之一就是胸大,當時我的感覺就像是進了一個‘豐胸培訓班’。晚上7點半,大家鎖門出發,我們的船就停在湖濱小學對面的湖邊,兩條國際標準的大龍,一條小龍,跟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樣,窄窄的,船身繪著美麗的龍鱗紋。我曾多少次路過這里啊,卻為什么從來沒看見過水里有龍舟?這于我好像是一個新世界,但其實這世界早已存在著。”
巴曉光在《諸神的游戲——中國福州龍舟的傳統與禁忌》中回憶了第一次上龍舟的感受:
龍舟船身很窄,我晃晃悠悠地上了船,一個趔趄差點栽進水里,兩三只手臂從四面八方伸過來,牢牢地架住了我。18米長的龍舟像一條潛行的巨龍,無聲地破開水面,三槳過后,船上漢子們的號子聲響起來,初始時是兩三個人,隨后人聲逐漸加入,漸漸分出了聲部,相互應和。
龍舟漸漸疾馳起來,水霧被船槳激起再打散,穿過迎仙橋,水面豁然開朗,略轉一個彎,湖上巨大的彩色噴泉赫然出現,偌大的湖面上只有我們一條龍舟,眾人的號子如疾風般快起來,迅速接近并穿越噴泉幾十米高的水柱激起的漫天水霧,那場景深深震撼了我。
劃完三圈,收了槳,懸停湖心,天地高闊,把腳浸在湖水里,抬頭望見那晚最大的圓月,龍舟在水上慢慢漂著,一時無話,風里不知是什么花的香氣。我喜歡這樣的景致。
巴曉光笑說,龍舟隊很歡迎新人上船,因為幾乎每個新人在船上都會有些狼狽,“龍舟劃手對心肺功能要求很高,而且龍舟運動是一項集體運動,隊員的配合最重要,并不是一個人強,隊伍就能取勝,所以很大一部分練習,是在訓練磨合隊員的整體性。龍舟訓練基本上是在船上訓練的,包括訓練槳法、起航、入水、開大槳等等。每次訓練基本上先劃1-3公里熱身,然后按照比賽的節奏,劃若干個200米、500米、1000米等等,訓練量是很大的。隊里來的新人,劃完第一次,都會累到吐。”
巴曉光加入龍舟隊后從練習槳法開始,三個月后,一位老教練看了之后,要求巴曉光忘掉過去,從頭學,“沒有一個動作是對的”。巴曉光說:“劃龍舟槳法很重要,要求你的槳入水前探,要探進很深的水,拉力大,這樣龍舟才快,有經驗的老人一聽劃槳的聲音就能聽出你的槳法好不好。”
而“知恥而后勇”的巴曉光在單獨練習一周后,就可以上船與大家一起訓練了,巴曉光還很驕傲地說自己的龍舟隊曾經取得過很不錯的成績,還登上過中華龍舟大賽的領獎臺,“我跟朋友說我上電視了,他們說對你來說,這有什么新鮮的,我說我上的是央視五套,體育頻道啊,我一個從小體育就不好的人,上的是體育頻道。”
端午節劃龍舟是神靈之間的社交活動
巴曉光去劃龍舟,原本只是想鍛煉身體,但是當他第一次吃過“龍舟飯”后,就被那些繁盛的民間信仰迷住了,“在這個‘半城煙火半城仙’的城市,成百上千位被供奉的神明,在龍舟的世界里,都栩栩如生地存在著。”
市中心的境廟,掩映在都市霓虹之下的龍舟競渡依然完整而自在,這種城市先鋒與傳統的反差令巴曉光震驚。于是他在加入西湖龍舟俱樂部成為龍舟劃手之后,最大的愛好就是到處聽“龍船癲”們講古。
對龍舟不了解的人,通常只以為它是一項傳統的民俗運動,是一個“旅游觀光項目”,而很難想象它有著極其復雜的禮儀性規范。福州的龍舟競渡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演化,在傳承的過程中,與地方性的宗教、儀式雜糅,已經從單純的祈福活動演變成一種復雜的祭祀禮儀。
農歷五月是端午的季節,也是福州每年的龍舟季。福州多內河,傳統生活離不開水,不少原生樸素的民間信俗也都與之相關。龍舟文化就是由內河文明造就而成的,龍舟競渡可謂神明的游戲。福建以多神崇拜著稱,福州尤甚,在這些地方性神靈的運作體系中,端午龍舟巡境是重要的儀軌。萬眾歡騰的劃龍舟活動,是敬神娛神的最好方式。
每到端午時節,不同村落的境社人家由此重聚,做舟、祭拜、競渡……在神祇信仰里伴隨著家族譜系的傳續,也構成了福州城市一段豐富的民間樣本。
巴曉光說:“福州號稱神仙最多的城市,甚至一棵樹都是一個神,有人問我為什么書名叫《諸神的游戲》,因為我們劃船都是替我們本境社的神仙在劃船,每年端午節,龍舟也是神出來巡江。各路神仙出來社交一下,互相打打招呼問問好。”
也因此,對于福州人來說,端午節劃龍舟,最核心的意義就是“劃平安”,讓各自村落境社的神靈下水巡境,驅趕水里的邪祟,同時拋灑荷葉包(福州端午的節令食品,形似初生荷葉)、粽子、紙錢等,喂飽它們,祈求獲得平安。
巴曉光介紹說,福州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并非一場場有組織的比賽,而是持續時間很長的,十分自由的對決。端午期間,各水域都游弋著各個村落、境社的龍舟。“只要看到水面有龍舟,不需要言語,隔著江面點個頭,兩條龍舟就能比起賽來,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規矩,對面龍舟上的人對于他們來講,就好像是一年不見的兄弟。所以,在漫長的競渡期間,我們常常會把龍舟劃到岸邊樹蔭下做短暫休息,那鼓噪喧囂后的片刻寧靜,正是我記憶里最溫柔的畫面之一。”
龍舟隊恪守的傳統儀式和習俗
正是福州這座城市的血脈傳承
在巴曉光看來,龍舟隊恪守的很多傳統儀式和習俗,是福州這座城市的血脈傳承,而這正是最吸引他的地方。每年農歷五月初一,龍舟舉行民間特殊的儀式之后正式下水,初三江面上開始有龍舟競渡,龍舟隊全年的訓練和比賽就日趨忙碌。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