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 15:46:15
來源:互聯網
每逢夏天雨水勤的季節,到了雨過天睛的天空中的蜻蜓就現身飛翔了,人們現在都住樓了,雖說蜻蜓數量遠比不了以往老胡同里那么多,但也足夠讓人欣喜的了。
記得60年前的暑假,哥哥做了個逮“螞螂”(北京人管蜻蜓叫螞螂)的網子。它就是用藤條做成網架、頭上揻成個圓圈,再用小線編織成帶兜兜的房網袋,用它可以捕捉空中飛來飛去的“螞螂”。
每年暑假,天氣熱、雨水多,往往一場雨過后蜻蜓滿天飛。蜻蜓有扎堆的習慣,十幾只、幾十只一塊從這頭向那頭飛行,然后再掉過頭來飛,循環往復,并在行進中捕捉蚊蠅吃。胡同里的男孩們身著短褲、光著脊梁,忍著太陽的“炙烤”,聚精會神地盯著飛來飛去的“螞螂”,看準時機,瞬間將手中的網子抄起又落下,“螞螂”便落網了。
最有趣的是,哥哥有一次一網子抄住了一對正在“駕排”(交配)的“老剛”(公)和“老籽”(母),它們是蜻蜓中體形最大的那一類,我們捏在手里都能感覺出它的勁頭。那時孩子們除了用網子抄,還用膠皮和松香熬膠粘蜻蜓收獲也不少。那時,小孩子捉住蜻蜓玩是有“質量標準”的,蟲體有傷的不要、爪子缺少的不要、翅膀折了或殘了的不要,因此捉到手的成蟲,我們格外保護。我們這對“兄弟組合”在捕蜻蜓時,也是分工明確,哥哥執網,我就負責把蜻蜓的翅膀捋順了,夾在手指縫中,當我的兩只手指縫里都夾滿了蜻蜓才滿意而歸。
過去老人都說小動物要過”童子關”,說的是小貓、小狗乃至蜻蜓都保不齊毀在未諳世事的孩童之手。所以每逢夏天孩子們就都出來捉蜻蜓。
北京的蜻蜓有好幾種:老剛、老籽、老黃、紅秦椒、灰兒、膏藥、黑老婆。其實蜻蜓是益蟲它的幼蟲水躉在水中時就吃蚊子的幼蟲孑孓,兩種昆蟲從水中掐到陸地,蚊子禍害人類蜻蜓專吃蚊子。蜻蜓始終吃蚊子是它們的天性。所以我們應該保護美麗的蜻蜓。
早些年的北京還是平房的天下,這樣就給了小動物生存的空間,那時候學校、工廠、廟宇的房檐下隨處可見雨燕的巢,每當晨昏天上成群的雨燕翱翔吱吱吱的鳴叫成了一道風景線,令人稀罕的是我最近在管莊菜市場內看到了燕巢里嗷嗷待哺的幼燕在等著成燕喂食。只可惜這些年來難覓成群燕子的蹤跡,也只有正陽門上還棲息著一百多只匆匆來客。雨燕也成了北京人的稀罕客。
今天在北京城里的那些古建筑都搭建了防鳥網,阻止雨燕等鳥類進入,用糞便污染,正陽門為保護鳥類是少有的未設網的一家。因為雨燕每年4月到7月來到正陽門產卵,小燕出生后,就會和成年燕一起飛行1萬公里,去往溫暖的南非,等到來年4月,再飛回北京。
前年6月我來到葡萄牙旅游,都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這遙遠的異國他鄉我竟看到了北京的益鳥雨燕的身影。在羅卡角大峽谷成群結隊的雨燕盤旋飛行,嘁嘁喳喳叫聲響亮。在這里看到它們顯的格外的親切。聽導游說雨燕重量只有30幾克,可飛翔能力極強時速超過100公里。它們還要飛越太平洋、大西洋到達南非目的地,萬里迢迢的路程對這么小的一個小生靈多不容易呀!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