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 12:16:31
來源:互聯網
前幾天,央視新聞發布了一段關于宋朝叫賣的視頻,由著名藝人王力宏講述:宋朝生活安定,經濟繁榮,小商販最注重吆喝,不僅都有一副好嗓子,還能即興填詞演唱,賣包子的唱“包子令”,賣飲料的唱“甜水令”……假如穿越宋朝,處處都是美妙動聽的市井吆喝,就仿佛置身于音樂節。
宋朝商販叫賣,真的是這樣子嗎?
不同行業的小販,用不同的唱詞來吆喝
南宋風俗寶典《夢粱錄》有云:“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抹、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在南宋都城臨安府,小商販們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看的,其方式都是“歌叫關撲”。
所謂“歌叫”,就是用唱腔來叫賣,吆喝出來如同唱歌。
至于“關撲”,則類似于有獎促銷。譬如說,小販把貨物擺在你面前,旁邊放一個輪盤,輪盤上畫著各種小動物,他把輪盤轉起來,讓你用飛鏢去扎。扎到獅子,幾文錢就能買一只大烤鴨;扎到別的動物,只能用正常價錢購買。
不同行業的小販會用不同的唱詞來吆喝,同時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關撲”。轉輪盤扎飛鏢是一種關撲,擲骰子看點數也是一種關撲,讓你掏出三枚銅錢一起扔,根據銅錢的正反面來定價錢,也是宋朝常見的關撲形式。
我們不說關撲,繼續說吆喝。
在北宋風俗寶典《東京夢華錄》中,小販吆喝像唱歌,飯店的伙計報菜名也像唱歌:“行菜得之,近局次立,從頭唱念,報與局內。”您下館子吃飯,點了幾樣菜。小伙計聽您點完,轉身面向后廚,扯起嗓子就唱,把您剛點的所有菜品一五一十唱出來。后廚里那些掂勺的大師傅聽完唱詞,立即給您做。
報個菜而已,為啥非要唱出來呢?
因為平平常常說話,沒有用唱腔表達吸引顧客。從語速上講,唱比說要慢,這樣報菜的時候可以給顧客一個反應時間,菜報完了,客人也想明白要點什么菜了。從音高上講,唱比說要響亮,把客人點的菜一一唱出來,客人能聽清有無錯漏,同時后廚里那些掂勺的和切墩兒的也能馬上得知,需要給客人準備哪些東西,而不必讓服務員捧著記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跑到后廚去送。
當然,唱肯定比說要難得多,記性必須出奇的好,不然既記不住店里那幾百樣菜名,也不可能在瞬間工夫立馬記住客人都點了哪些菜;嗓子也必須出奇的好,如果是一副公鴨嗓子或者破鑼嗓子,唱出來能把客人嚇跑;同時腦子也必須出奇的機敏,不然怎么在剎那之間就能把報給客人的菜以及客人所點的菜組合成舒緩悠揚的曲子呢?
在宋朝的飯莊和酒店里,服務員的待遇并不比廚師差。一個合格的廚師,要會煎炒烹炸汆燜溜扒,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一個合格的服務員,同樣需要掌握多種絕活兒——嘴要甜,眼要活,手腳要快,記性要好,還要有一副好嗓子,以及在電光石火間就能把菜名組合成唱詞的好本事。
從市井到皇宮,處處都是說唱聲
不夸張地說,宋朝服務員的這種本事,一點兒也不亞于柳三變、蘇東坡、李清照、辛棄疾等等大作家。優秀的作家可以“即席賦新詞”,一邊喝酒聊天,一邊隨手創作出新的曲調和新的唱詞。而優秀的服務員呢?瞬間能用合轍押韻方式唱出各種菜肴的組合,腦子不敏捷不行嗎?
宋人筆記里提到,宋仁宗在位時,有個姓杜的宮廷藝人,專門搜集街巷小販和飯店伙計的唱腔,據此創作了一套樂曲,名叫《十叫子》。顧名思義,那應該是來源于市井叫賣的十種曲調。
宮廷藝人是給皇帝服務的,為啥要從市井叫賣里尋找靈感和挖掘素材?因為宋朝的皇帝也喜歡聽叫賣聲,唱腔優美的叫賣聲。
南宋文獻《武林舊事》記載,每年八月十五晚上,皇帝帶著嬪妃們在宮里賞花燈,一邊看燈看煙火,一邊讓臨安知府從宮外挑選市井小販。時辰一到,小販們提著籃、推著車、挑著擔,穿得漂漂亮亮,烏泱烏泱進皇宮,在一大片空地上擺起攤來,各自叫賣各自的貨品。怎么叫賣?當然還是唱。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