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北京智化寺,聽“音樂活化石”

2021-05-14 13:47:15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在北京,有一種音樂傳襲了570年從未間斷,您可曾聽過?笛聲、笙聲、管聲、云鑼聲、鼓聲穿云裂帛, 聲聲蕩滌著人的心扉。這悠揚悅耳之聲乃是享有“音樂活化石”美譽的智化寺京音樂。它源自唐宋,與西安城隍廟鼓樂、河南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臺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并稱為中國“五大古樂”。智化寺京音樂曲調(diào)空靈神秘、古樸典雅,是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智化寺位于東城區(qū)祿米倉胡同,始建于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山門上有漢白玉橫匾“敕賜智化寺”,“敕賜”意為皇帝御賜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眾生。這里初為明英宗時期司禮太監(jiān)王振“舍宅為寺”所建的寺院。王振一度權(quán)傾朝野,憑借執(zhí)掌明宮司禮監(jiān)的權(quán)力,大興土木營建智化寺。智化寺是北京現(xiàn)存唯一保持著明代風格的佛教寺廟,同時又是集音樂、佛經(jīng)、壁畫等佛教藝術為一體的寺院。

明朝開始,佛曲日益深入民間,大的寺院廣開廟會,并有專門從事音樂演奏的僧人,并逐漸形成京音樂。京音樂是指產(chǎn)生和流傳于北京地區(qū),融合了佛教音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以笙管笛為主奏樂器,主要應用于佛事和祭祀活動的音樂形式。

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智化寺開始組建樂隊,王振擅自把部分宮廷中的音樂移入寺院,用于寺院佛事和一些民間活動,自此智化寺音樂開始傳承。

智化寺音樂自明代宮廷傳入的那一天起,藝僧們按照十分嚴格的“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傳授,既不接受其他音樂的影響和滲透,同時也防范自己音樂外傳,有著極強的封閉性和保守性,故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智化寺京音樂古樸典雅,每逢皇族或京城高官去世,皇室往往要“賜經(jīng)一棚”或“焰口一臺”,請智化寺藝僧做佛事,這使得智化寺京音樂名噪一時。

清道光、咸豐年間,智化寺京音樂開始向外傳授, 音樂演出曲目流傳到成壽寺、水月庵、廣濟庵、南城關帝廟、夕照寺、普寧寺、火神廟等寺廟中,還一度流傳到河北多地的寺院,智化寺逐漸成為北京佛教音樂的中心。

智化寺京音樂以其發(fā)源地智化寺命名,意為在智化寺發(fā)源、以智化寺為主要傳承和傳播地的音樂,“京”字則是后人為了表明北京智化寺為其源頭而冠名,故稱“智化寺京音樂”。

智化寺京音樂在曲目、樂器、宮調(diào)、演奏方法等許多方面保留了唐宋舊制。智化寺音樂的記譜,采用的是中國古老的工尺譜。工尺譜因用“上、尺、工、凡”等十個漢字記譜而得名。工尺譜是中國古代音樂所使用的一種記譜方法,就像我們今天使用五線譜或者簡譜來記錄音樂一樣。其中的“尺”字讀音為“che”,這一特定的讀音是古代樂師口耳相傳、約定俗成的。但工尺譜與現(xiàn)代簡譜和五線譜又不同,沒有能夠完整表達曲調(diào)高低、節(jié)奏快慢和韻律的符號,只能稱作是一首樂曲的骨架。加上中間的起承轉(zhuǎn)合玄妙韻律,才構(gòu)成了古樂曲的血肉和精髓,而這些都是屬于私傳部分,必須由師父口傳心授。

智化寺京音樂以曲牌為結(jié)構(gòu)單位,其中單獨演奏的曲牌稱為只曲,聯(lián)綴演奏的稱為套曲,演奏的樂器主要有笙、管、笛、云鑼和鼓。智化寺京音樂采用的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第15代藝僧容乾手抄的《音樂腔譜》,此譜留有唐宋音樂的痕跡,其中曲牌來源不一, 有與唐代教坊曲同名的《千秋歲》《望江南》等,也有的與宋詞詞牌相同,如《好事近》等,也有與元曲相似的《山荊子》《點絳唇》等,這些音樂曲牌與古代的詩詞格律有密切的傳承關系。在演奏翻調(diào)的方式上,智化寺京音樂保留了唐宋以來燕樂中鼓吹教坊的一部分。

上世紀30年代,在京城20多個寺廟中均有智化寺音樂流傳,上世紀50年代楊蔭瀏、查阜西等音樂學家發(fā)現(xiàn)智化寺京音樂,從此京音樂引起廣泛關注。1954年京音樂研究會成立;1957年智化寺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整修智化寺;1961年,智化寺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92年,在智化寺原址成立北京文博交流館,古老的智化寺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

目前,智化寺京音樂已傳至第27代傳承人,仍保留著明代早期的音樂風格,傳承京音樂的重任由來自河北省“古樂之鄉(xiāng)”的屈家村音樂社接過,這些民間藝人從小所學與智化寺音樂相近,而且會看工尺譜。1991年智化寺招收這些來自屈家村的小學員后,由智化寺京音樂第26代傳人張本興老人親自教學。張本興老人從12歲開始學習智化寺京音樂,做藝僧時是吹笛子的,其他幾種樂器基本也會演奏。新中國成立后他還俗離開智化寺。張本興老人精心教學,為京音樂的恢復及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現(xiàn)在智化寺京音樂有8名傳承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名、北京市級傳承人1名。2003年,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宋大川呼吁,搶救京音樂。2004年,智化寺音樂保護與傳承項目正式啟動,這對于挽救和繼承智化寺京音樂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來說無疑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當時81歲高齡的張本興老人帶領學習京音樂已有十多年之久的弟子們參加了專輯錄制工作,共錄制樂曲38首,不僅包括《喜秋風》《清江引》《梅花引》等小曲,還包括一些大型套曲,如《四季》《金五山》《好事近》等。

有時間,您一定要來智化寺聽一聽老北京的聲音,從2004年開始,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3點,游客均能欣賞到智化寺京音樂第27代傳承人的展演。每次展演前都有講解,從智化寺京音樂的發(fā)源講到每件樂器的歷史,從前代藝僧講到當代傳承人。講解結(jié)束后展演經(jīng)典曲牌,讓游客感受悠久京音樂之美。

關鍵詞: 北京 智化 音樂 活化石

推薦閱讀

今年慢綜藝16檔,出圈話題多為“尷尬”

發(fā)布于

簋街的色味與煙火

發(fā)布于

國產(chǎn)愛情電影面臨12年之癢

發(fā)布于

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開幕

發(fā)布于

年度“最美的書”揭曉,25種圖書獲獎

發(fā)布于

城市,如何更“適老”

發(f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