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劇組走進北大“探親”,主演分享拍攝故事

2021-05-14 11:46:08

來源:互聯網

5月13日下午,電影《1921》劇組開啟殺青后首場活動,導演黃建新、鄭大圣帶領黃軒、袁文康、王仁君等演員,來到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跟北大的莘莘學子們一起度過了一個溫暖而充滿激情的下午。他們回溯歷史,展望未來,最后以北大學生代表合唱的一首《少年》讓氣氛達到高潮。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見證了初心與使命的信仰力量。在13位“一大”代表中,在北大學習和工作過的就有5人。陳獨秀、李大釗都曾經在北大任教??梢哉f,此次《1921》劇組來到北大,是一次“探親”活動。

“毛澤東當年也是打工仔”

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里,座無虛席,學生們早早就趕來占位置。一位學生告訴記者,能夠在大銀幕上看到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北大校友,“感受他們的風華青春和革命激情,這個機會豈容錯過。”

電影《1921》以一段家喻戶曉的建黨歷史為基礎,以全新視角聚焦百年前“90后”的時代使命,再現了“先輩少年時”的篳路藍縷。同時以革命先賢普通人的一面作為切入點,描摹富有煙火氣的偉人群像。

導演黃建新10年前執導了《建黨偉業》,著眼點放在重要的歷史節點和歷史事件上,而這次拍攝《1921》,如何突破創新,是他最關心的,“每一次電影創作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挑戰,我們還是回到做電影最初的邏輯里,把所有注意點都集中在人物上,那一年,這十幾個人的情感、個性、表達方式、生活范圍和生活習慣,一點點展開,建立觀眾和角色形象之間的聯系。”他透露,影片一開始就是年輕的毛澤東扛著一個大包在洗衣房打工,“毛澤東當年也是一個打工仔,他跟我們年輕時的生活一樣,在奮斗。對我來說,這個角度是新鮮的,《1921》跟《建黨偉業》是有很大不同的。”

導演鄭大圣表示,一部好看的電影,要有鮮活的人物,有心靈世界,有生動的生活細節,這首先來自于史料依據。他透露,劇組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翻看了大量資料,“我向大家推薦《毛澤東的早期文稿》,文稿中甚至還有這樣的評注:呵呵,我要高聲笑了。這是一百年前的毛澤東同學,這些細節能夠幫助我們想象當時的生命狀態。”他強調,電影《1921》創作遵循的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

選角標準是身上有“少年氣”

活動現場,李達扮演者黃軒、李漢俊扮演者袁文康、毛澤東扮演者王仁君、董必武扮演者祖峰、王盡美扮演者劉家祎、陳公博扮演者張超、周佛海扮演者張云龍、許德珩扮演者郭子凡等,分享了自己拍攝時的經歷和感受。

黃軒回憶,自己飾演的李達,影片一開始是留長發,不過很快剃了光頭,“這是導演有意設計的。”剃完后,回到居住的地方,他就跟片中倪妮飾演的王會悟結婚了。說到影片拍攝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黃軒稱是影片中這些年輕人抱在一起唱《國際歌》的時候,“10年前拍《建黨偉業》的時候我們在片中唱《國際歌》,這次也一樣,大家慷慨激昂,飽含激情。”

祖峰在片中飾演董必武,這個人物1921年時已經35歲了,“我聽到現在很多人說,有夢想真好,有夢想是一個很奢侈的事情。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塑造,讓觀眾看到銀幕上的這些年輕人,眼睛里含著希望,身上帶著純真和純粹,他們在當時拋灑熱血的激情,是無比浪漫的。”

郭子凡在影片中飾演北大學生許德珩,他表示,這次來到北大懷著敬仰和感動之情。不論是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這樣的“燈塔”,還是自己飾演的許德珩,以及鄧中夏、羅章龍等率先覺醒的年輕人,都是在北大期間革除封建思想、接受新思潮的,“我想到了他們一百年前在這里的學習成長,心中充滿了感動和向往。”

制片人任寧透露,他們從開拍前一年就開始選角,形神兼備是最重要的原則,“首先要形似,‘一大’代表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最小的代表才19歲,《1921》以年輕演員為主。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演員身上有少年氣和青春感。”劇組在上海車墩影視基地一比一復原了“一大”舊址、“二大”會址、李達和王會悟的家、“一大”開會時代表們下榻的博文女校、《新青年》編劇部等建筑,甚至還搭建了一座老石庫門建筑群。

關鍵詞: 1921 劇組 走進 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