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1 10:31:20
來源:互聯網
編者按:北京是中國現代文化(新文化)的發源地和代表城市,是中國文化新舊轉型、推陳出新的典范城市。它,鐫刻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它,沉淀著歷久彌新的紅色記憶。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千龍網推出“一世紀正青春”系列策劃,深入五四運動起點北京大學紅樓等北京紅色遺址,尋訪百年來凝聚在歷史與現代中的紅色基因,感受始終澎湃在脈搏里的磅礴力量。
中法大學舊址(資料圖 杜建坡 攝)
中法大學舊址:東黃城根北街甲20號
以北大紅樓為中心,附近幾公里范圍內,存在著多個紅色底蘊深厚的文化地標。
到五四大街往北拐,進入東黃城根北街。左邊是綠色蔥蘢的皇城根遺址公園,右邊是灰色的民宅。走到路中段,一座高大的灰色建筑出現在眼前,這就是中法大學舊址了。
中法大學舊址(資料圖 馬春城 攝)
那時候,國內一批有志青年遠涉重洋,在法國一邊做工,一邊讀書,希望以這種方式掌握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歸國后用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辦法使中國富強起來。
把法國先進的教育制度引進中國,培養出高水平科技、文化人才,也是李石曾、蔡元培的理想。對他們而言,創辦一所正規的、培養知識精英的大學,是把這個理想變成現實的路徑。中法大學前身是民國初期蔡元培等發起組織的留法勤工儉學會創辦的法文預備學校,校址在西山碧云寺,1920年改稱中法大學西山學院。
中法大學舊址(資料圖 馬春城 攝)
中法大學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活動據點。1922年,建立以肖明為書記的中共西山支部,1923年,建立以肖明為書記的中共中法大學支部。1923年11月,由顏昌頤、肖振聲介紹,陳毅從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正式黨員。經組織批準,他擔任中法大學黨支部書記。這是陳毅在黨內擔任的第一個職務。
當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搞統一戰線,向群眾宣傳,發動群眾。陳毅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正如校長李書華后來所說的那樣,“陳毅作為學生,哪兒是讀書!讀書是掩護,其實是在搞革命”。他每月召集一次黨的會議,傳達上級黨組織的指示,安排黨在學校和附近農村的工作,為黨的工作奔波忙碌。
1925年4月,陳毅與金滿城、李嵩高在北京香山成立“西山文社”,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其中,《歸來的兒子》講述的是一個樸實善良的婦女,丈夫死后,身邊只留下一個6歲的女兒。兒子外出求學,數年未歸。她渴望遠游的兒子早早歸來,陪伴她安度晚年。兒子歸來后,她有說不出的高興,之后卻是深深的憂慮,并不是兒子不孝,而是因為深深嵌在兒子臉上的愁悶。每每說及世上大亂,他就異常著急憤怒,常常一個人關在房里思索,有時痛哭,有時大笑,鄉里人都當他是個瘋子,不敢挨近。其實這個兒子愛他的母親,更愛他的人民。最終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又離家出走,去“與當官的作對”。陳毅把自己的革命思想用小說的形式表達了出來。
中法大學舊址(資料圖 馬春城 攝)
作為中法大學的學生代表,陳毅還參加了北京市學聯的工作,投入到領導北京各校的斗爭中。當時,中法大學在北京各大專院校中是最不成規模的,人數既少,組織也松散,甚至連一個統一的宿舍和伙食單位都沒有。但是,每次示威游行,中法大學的學生都表現出強大的力量。一次游行的隊伍與警察發生沖突,陳毅率領中法大學的同學奮勇沖擊,使游行隊伍得以突破警戒線。陳毅在各校學生中很有威信。每當這樣的時刻,同學們總是喊:“去找陳毅!去找陳毅!”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陳毅和同學們到碧云寺迎喪,并參加守靈。然而,孫中山尸骨未寒,國民黨右派就背叛孫中山的革命政策,陳毅對此義憤填膺。在斗爭實踐中,他深刻地認識到,直接受帝國主義者宰割的工人和農人才是革命主力軍。7月28日,陳毅在《京報》副刊發表題為《誰是救國的主力軍》的文章,大聲疾呼:“工人農人們,才是我們救國的主力軍,有智識的愛國之士,與其在都市上出特刊開大會,不如放身歸田,或者投身工廠,去從事組織工農,這才是我們成功的捷徑,這才是我們永遠的辦法。”
1925年年底,陳毅從中法大學畢業了,當初懷揣著文學夢的他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在漫漫征程中寫下更為壯烈的“革命詩篇”!
中法大學舊址(資料圖 杜建坡 攝)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
今天,位于東皇城根北街甲20號的北京中法大學本部舊址已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并成為中法文化交流的平臺和窗口。而位于西山腳下的北京中法大學附屬溫泉中學舊址——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學校舍,也作為中法交流遺跡進行了修繕,得以保護和利用。
資料來源:北京日報、“北京文化書系·紅色文化叢書”:《北京紅色遺存》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