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0 10:31:13
來源:互聯網
怎么稱呼自己的母親? 現代人對母親的稱呼無非幾種:小時候叫母親為“媽媽”“媽咪”,長大了就喊“媽”“娘”“老媽”等等。
但在古代,人們對母親的稱呼就沒這么簡單了,光是口頭語就有二三十種,書面語也有若干種,有些稱呼甚至令人匪夷所思。
下面按歷史順序略略梳理一下。 先秦:母、妣、萱堂。 先秦時期,“母氏”和“母”,均表示母親。如《詩經·邶風·凱風》:“有子七人,母氏勞苦。”《詩經·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妣”也用來稱呼母親?!稜栄?middot;釋親》云:“父為考,母為妣。”在《倉頡篇》中也有“考妣延年”之說,意為祝福父母健康長壽。但大多數時候,“妣”表示已故的母親。 “萱堂”代表母親,出自《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萱草,言樹之背。”萱草即忘憂草,“背”指北堂,為母親的居所。古時當游子要遠行時,就會在北堂種萱草,希望能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卻憂愁。萱堂、北堂,均代表母親。
兩漢:社、姐
到了漢代,“母”字多用于書面語,口語中通常叫母親為“社”或“姐”。高誘記載:“江淮人謂母為社也。”稱漢代時呼母為“社”,主要是江淮一帶的人。 對母親更奇葩的稱呼是“姐”。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姐,蜀謂母曰姐。”意思是,古代蜀地人稱母親為“姐”。其實,不僅四川一帶的人呼母為“姐”,其他地方也有這種習俗。 南北朝:家家、阿家 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紛紛進入中原地區,民族的大融合也帶來了習俗的融合。此時對母親的流行稱呼,是“家家”“阿家”。據《北史》記載,北齊南陽王高綽和他的兄弟們叫父親為“兄兄”,叫母親為“家家”。 隋唐:娘、媼 “娘”字古作“孃”。西漢時,人們稱年輕的寡婦為“娘”。到隋唐,“娘”才正式成為母親的代稱。據《隋書·韋世康傳》記載:“況娘春秋已高,溫清宜奉,晨昏有闕,罪在我躬。”這里的“娘”就是指母親。
隋唐時常合稱父母為“耶娘”。如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還有人稱母親為“媼”。如《廣雅·釋親》云:“媼,母也。”
宋元:“媽”普遍成為母親的口語化稱呼
雖然人出生后最早發出的音是“ma”,但“媽”字卻比較晚才出現。“媽”代表母親,也是三國以后的事(《廣雅·釋親》云“媽,母也。”),雙音節“媽媽”的出現就更晚了。
直到宋元之后,“媽”和“媽媽”才普遍成為對母親的口語化稱呼。 另外,“媽媽”還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如宋汪應辰《祭女四娘子文》:“維年月日,爹爹媽媽以清酌、時果、庶羞之奠,祭于小娘子之靈。” 但“媽媽”在宋元時期還有其他含義。如元人俞琰《席上腐談》云:“今人稱婦人為媽媽。”凡已婚婦女或年老的婦女,皆可稱為“媽媽”。彼時人們還稱老年女仆為“媽媽”。
明清以后,“媽”“媽媽”“娘”“娘親”等成為對母親最普遍的稱呼,古代那些五花八門的叫法,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