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洋樓”里住過誰?協和大院的三位“大醫女神”

2021-05-10 10:01:13

來源:互聯網

在北京協和醫院附近的外交部街,有一座“協和大院”,是老協和醫院別墅宿舍區。這里的“教授洋樓”住的都是協和醫院的頂級專家,其中的杰出女性,以林巧稚、勞遠琇、胡懋華三位最突出,她們也是全中國高級知識女性代表,可以說是光芒四射的“大醫女神”。

28號樓

“萬嬰之母”林巧稚

林巧稚大夫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她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第一位女性副院長,被譽為“中國醫學圣母”。在林大夫行醫的50個春秋中,總共接生了5萬多個嬰兒,因而還有一個老百姓送給她的稱號——“萬嬰之母”,這如同無字碑一樣的榮耀稱號,直到今天還在人民群眾中口口相傳。同時,林大夫還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疾病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貢獻,被國家尊為“醫學科學家”。

出生在福建鼓浪嶼的林巧稚從小聰慧過人,7歲上女子小學,12歲上鼓浪嶼女子高等師范,18歲時已經畢業于廈門女師并留校任教了。1921年,聞聽北京協和醫學院落成,20歲的林巧稚毅然千里迢迢赴京報考,并以一段傳奇經歷考入該院。經過8年艱苦學習,林巧稚1929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同時力壓群雄,成為首屆“文海獎學金”的唯一獲得者,被聘為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也成為該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

她喜歡被人喚作“林大夫”,這個神圣的稱呼,時時提醒著她治病救人的職責所在,所以一輩子都不喜歡被人稱呼官銜,比如“主任”“院士”甚至“教授”。我們協和大院的大人們都尊稱她為“林大夫”,孩子們則叫她“林婆婆”“林奶奶”。

林奶奶身材嬌小,一生都很細瘦婀娜。出席活動的場合,她喜歡穿旗袍,戴小耳環和手鐲;平時家居還是愛穿閩南特產香云紗做成的衣衫。留在我腦海中的永久印象,是心情愉快的林大夫綰著發髻,著一身合體的錦緞旗袍,領口處別一枚碎鉆鑲嵌的精致領花,從大門外飄然而入,停在花叢邊上看她那些盛開的花,那身影,無宋慶齡的豐腴卻有著和她一樣的高雅韻致。

林奶奶一生愛花,她居住的28號樓在大院門口東側,從細碎灰白點的花崗石臺階下面,到小樓南、北、西三面周邊,從春到秋,三季鮮花不斷,都是她率領著家人親手栽種的,有海棠、月季、薔薇、美人蕉、太陽花和一串紅。最美麗的,還屬伸出半尺長白色大花頸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纖塵不染,似乎就是為襯托她的冰清玉潔而綻放的。

這座樓是林奶奶和她的親侄女林懿鏗老師一家人住的。林懿鏗畢業于燕京大學,在北京一所中學教英語;她的夫君周華康大夫亦是協和大醫,一手創辦了協和兒科并擔任主任39年。他們有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天氣好的休息日,林奶奶喜歡帶著家里的大小孩子一起打理這些花卉,親自松土、剪枝、澆水,大院里的其他孩子也幫著接水帶、除雜草、收拾垃圾。

林大夫并不只看專家號,只要在門診,總要看完當天掛號的所有病人才下班。如果她看到哪個病人表情痛苦,還會丟下手里的事直接去詢問。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天,林大夫診室來了兩位中年婦女,穿著樸素的灰布列寧服,掛的是專家號。林大夫便對她們說:“以后別掛這種號了,這要多花好多錢。我也看普通門診,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多等一會兒。”

她們很客氣地點頭應道:“好的,謝謝林大夫!”

等她們走后,護士過來問林大夫:“您知道剛才的病人是誰嗎?是周恩來總理的夫人呀!”

“哦?”林大夫不在意地笑笑,拿起剛才的病歷看了一眼,果然上面的名字是鄧穎超。

康克清也在一篇回憶林巧稚的文章中寫道,林大夫看病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不論病人是高級干部還是貧苦農民,她都同樣對待,只要在她對面的患者椅上坐下,在她眼里,就都是病人。

29號樓

光明使者勞遠琇

與林家小樓毗鄰而立的29號樓,是勞遠琇大夫和她老媽媽,以及一雙兒女的家。我們協和大院人沒有不認識勞大夫的,勞大夫也沒有不認識的大院人,因為各家各戶,無論大人小孩,甚至親戚、朋友、同事、熟人……都去找勞大夫看過眼睛。

我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認識勞大夫了。1961年我上小學,勞阿姨的女兒跟我同班,小時候過隊日經常在她家陽臺下面花崗石臺階上過。

勞遠琇大夫是新中國成立后協和醫院眼科的第一位全職醫師,又于1954年創建了協和眼科神經視野學專業組,這在全中國也是首創,獲得了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成果獎,為中國神經視野學的開創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她在醫學界、特別是眼科界享有很高聲譽,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6年獲協和醫院頒發的“卓越貢獻獎”;2009年又獲協和醫院頒發的“杰出貢獻獎”……

勞遠琇1919年出生于湖南長沙的一個中學教師家庭

關鍵詞: 教授 洋樓 協和 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