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時間坐標的第一手資料 元明間高僧華克勤手跡亮相

2021-05-08 01:00:49

來源:互聯網

近日元明間高僧華克勤寫經《佛說無量壽經》現身國內,并舉行學術沙龍研討經書價值。據悉,該經書是華克勤在日本時所寫,為日本京都東福寺舊藏,是明初中日外交史的第一手資料。

克勤無逸(1321-1397),俗姓華,明紹興蕭山(今杭州蕭山)人,天臺宗講僧,天臺宗性澄湛堂的法裔,師從杭州集慶教寺原璞法師。

大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第四次向日本國派出使團以交涉沿海“倭寇”問題。這次使團主使的身份頗為特殊,乃是皇帝鈞旨特選的兩位佛教高僧——克勤無逸和仲猷祖闡。

元明間高僧華克勤的傳奇人生

據《明太祖實錄》、宋濂等人提供的史料和當時使團在日通信等資料顯示,使團于當年四月二十八日抵達日本博多(今福岡),博多原屬南朝懷良親王,本已建立聯系,但此時已被北朝占領,使團一行遂被北朝扣留于圣福寺。之后主使克勤無逸寫密信給北朝將軍才得獲自由。

任務相當艱巨,當時日本處于南北朝混戰時期,情況特別復雜,稍有不慎,還會有性命之虞。正是在前途未卜的過程中,此次的主使高僧克勤無逸,五月駐錫京都東福寺時,發愿書寫了《佛說無量壽經》二卷,以求“順心除障,不辱使命”。

之后洪武七年(1374)五月,歷盡艱辛、漂泊海外兩年多,無逸一行順利從博多返航,歷時五天回到舟山。六月底,抵達南京,參見朱元璋匯報出使日本的經過。

朱元璋極為滿意,詔賜祖闡和克勤每人白金一百兩、絹帛兩匹,其他隨行者也賞賜白金、絹帛不等,并稱:“勤,一沙門爾,乃能不辱君命如此,學孔子者,未能或之先也”,可見其評價之高。

無逸隨即因朱元璋鼓勵儒僧參政而奉命還俗,由“無逸”更名“華克勤”,自此踏入仕途,直至官任封疆、造福一方,成為明初儒僧參政的典型人物。

第一手史料 明確時間坐標

在明初外交史上,無逸高僧使團這次出使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向為學界所重視。如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早在明末清初,潛心于佛教研究的一代文宗錢謙益考證此事時,即有“日本之崇佛自唐巳然,臨濟一宗流傳最盛,圣祖遣僧化導,有微權焉”之論。

目前,中日學術界對這段歷史事實都很關注。無逸所寫《佛說無量壽經》二卷的出現,有確切的時間記錄:“洪武五年歲次壬子五月十七吉日”,為這段外交史的研究定下了明確的時間坐標,是第一手史料。

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而言,《佛說無量壽經》二卷有助于了解明代后來“海禁”政策的背景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方式,成為再現明初中日外交史第一手資料。

在近日舉行的“元明間高僧華克勤寫經《佛說無量壽經》二卷學術沙龍”上,專家學者分析到,經書的價值有三:一是書寫者的珍貴身份。寫經隨佛教興盛而流行,但多數是職業經生所寫,確鑿為高僧大德所寫者則非常少見;二是書法價值,全經字數統計共17324個字,書風明顯取法顏體小字為主,略參傳統寫經筆法之行意,大小介于《多寶塔》與小字《麻姑》之間;三是此本寫經的稀有性,佛教典籍如一般書籍一樣多賴刻本以傳,而手書佛經傳世者則極少。

學術沙龍特邀首都圖書館原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副會長倪曉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古籍研究專家翁連溪等人,沙龍由在藝科技及云杪文化創始人謝曉冬主持。

關鍵詞: 明確 時間 坐標 第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