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16:16:53
來源:互聯網
編者按:北京是中國現代文化(新文化)的發源地和代表城市,是中國文化新舊轉型、推陳出新的典范城市。它,鐫刻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它,沉淀著歷久彌新的紅色記憶。恰逢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千龍網推出“紅色點亮青春”系列策劃,深入五四運動起點北京大學紅樓等北京紅色遺址,尋訪百年來凝聚在歷史與現代中的紅色基因,感受始終澎湃在脈搏里的磅礴力量。
北大紅樓(資料圖 燕翔攝)
北京大學紅樓: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
北大紅樓,一直被看作是紅色的起點。全樓以紅磚紅瓦建成,樓面呈工字型,磚木結構,故稱紅樓。這里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無疾而終的文人韻事。蔡元培在此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奠定了北大的傳統和精神,男女生同校開歷史之先河。北大學子雖自嘲“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卻醞釀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國學潮——“五四”運動。
和北大紅樓的結構、色調十分相像的,還有建于1908年的北京印鈔廠,都是紅磚以及東西走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的主體建筑也是紅樓。是晚清至民國時期流行這種設計風格?還是與赤色革命暗和?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別有用心,現在無從考究。
北大紅樓(資料圖 燕翔攝)
1917年底,李大釗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在其影響下,一時間紅樓成為新思想運動的中心。
李大釗的辦公室在紅樓一層東北角,他給人的印象平易近人,經常吸引眾多進步學生出入他的辦公室,與他暢談社會問題,他的辦公室雖然“偏安一隅”,卻也熱鬧。大家一起進行思想辯論,不大的房間充滿濃厚的思想和學術的自由空氣,這可能就是“辦公室沙龍”。
大家戲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將李大釗圖書館主任室喚作“飽無堂”。每當圖書館購置新書,李大釗就與大家先睹為快。學生傅斯年和羅家倫是“飽無堂”的常客。他們在這里醞釀文學革命,抨擊舊思想和社會制度,促成了新潮社的成立。
在五四時期蜂起的各種文化社團中,新潮社算得上是創辦較早的一家,也是很有影響的一家。它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站在新文化運動的立場上,與師長們的《新青年》同聲相應,互成犄角之勢。
北大紅樓(資料圖 王秀敏攝)
隨著北京大學不斷發展,紅樓使用情況也發生著變化。1919年9月,北京大學廢門改系,原來分屬于文、理、法3科的各學系分別稱為第一院、第二院(理學院,位于地安門內馬神廟和嘉公主舊府)、第三院(法學院,位于北河沿的譯學館)。自此以后,越來越少用新大樓、文科大樓稱呼紅樓,凡提到第一院即指紅樓。1920年,北京大學出版部設印刷科,在地下一層設立小型印刷局。同年11月,學校在第三層設置體育辦公室,后改為體育部。1920年10月,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等在紅樓內建立北京共產黨小組,11月改稱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同月在北大紅樓成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共北京地委和北京(平)市委、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領導機關也一度設在這里。1923年11月,北京大學各行政機關搬到第二院辦公,至此紅樓結束了作為北京大學校本部的歷史。
北大紅樓(資料圖 王秀敏攝)
1927年,國民黨右派勢力先后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導致大革命失敗,全國進入白色恐怖時期,奉系軍閥張作霖決定取消北京大學,將北京的9所國立高等學校合并成“京師大學校”,北大紅樓成為京師大學校文科所在地,門口懸掛的“國立北京大學”匾額也被換成“國立京師大學校”,直到1929年8月才恢復“北京大學”的名字。1930年12月,蔣夢麟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在他的帶領下,北京大學各項事業漸有起色,北大紅樓也于1931年成為文法學院所在地。
北大紅樓(資料圖 劉憲國攝)
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南京國民政府妥協退讓,全國掀起了廣泛的抗日反蔣熱潮,學生運動風起云涌。北平學生南下請愿、發起示威運動,成為九一八事變后全國學生愛國運動的一次高潮,北京大學學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北京大學學生繼續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促進了中華民族覺醒。北大紅樓也成為推進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堅強陣地。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后日偽勢力統治北平,北大紅樓淪落敵手,先是被日本憲兵隊占據,地下室被當作囚禁、迫害愛國志士的場所。
北大紅樓(資料圖 王秀敏攝)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6月,北京大學在紅樓復校,胡適擔任校長。北京大學學生繼續高舉“民主、科學”大旗,反對蔣介石的獨裁、賣國、內戰政策。1946年年底,在北平地下黨領導下,北京大學校園里喊出了“駐華美軍滾出中國去”的口號,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抗議美軍暴行的示威活動。1947年5月20日,北京大學學生同上海、南京、天津等城市學生一起舉行了“反饑餓、反內戰”的全國大游行,有力支援了解放戰爭,為迎接北平和平解放和新中國誕生做出了突出貢獻。
部分內容出自“北京文化書系·紅色文化叢書”:《北京紅色地標》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