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6 15:01:20
來源:互聯網
20世紀30年代,4名曾在蘇聯接受特訓的共產黨特工組成任務小隊,回國執行代號為“烏特拉”的秘密行動。由于叛徒的出賣,他們從跳傘降落的第一刻起,就置身于敵人預先布下的天羅地網。張藝謀首次執導的諜戰片《懸崖之上》的故事由此開始。
據不完全統計,近代以來,中國有約2000萬烈士為國捐軀,其中有名有姓的僅有196萬名,其余絕大部分英雄的名字無人知曉,但他們的功績與世長存。
這一次,張藝謀沒有選擇革命戰爭年代家喻戶曉的歷史英雄人物,而是將鏡頭對準了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用120分鐘跌宕起伏的故事告訴觀眾:將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將生還的希望留給同伴,是中國英雄的生命選擇。對于中華民族的眾多無名英雄而言,比活著更重要的是為何死去。
立足人民史觀的“群像化”英雄
對于戰爭來說,情報就是“眼睛”和“耳朵”,是殊死較量的隱秘戰場。在這條隱蔽戰線上,華夏兒女英雄輩出:“寂靜戰場”上走出來的特工之王李克農,與魔鬼打交道的紅色特工潘漢年,情報戰線傳奇人物錢壯飛,“一個人能頂幾個師”的熊向暉,“摁住敵人脈搏”的紅色特工沈安娜,截取日軍偷襲珍珠港情報的戰略情報專家閻寶航……
電影《懸崖之上》書寫的是4位無名英雄。電影打破了以往諜戰戲的表現手法,沒有以過多鏡頭刻意展現當時特工使用的技術,或應用電報密碼等傳統諜戰元素,而是依靠人物塑造及其情感推動后續情節的發生。
相較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刻畫的“革命英雄”“神性英雄”、20世紀七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武俠英雄”,《懸崖之上》立足人民史觀,以群像化方式塑造了性格各異的共產黨特工形象。片中的每一位特工都有屬于自己的敘事線和感情線,同時又通過親情、愛情、戰友情等復雜的情感關系實現角色之間的串聯。
作為一種較為成熟的商業類型,諜戰片應具備怎樣的要素?懸念、人性、理想、信仰,這幾乎是所有同類型題材影視劇的成功要素。然而,站在建黨百年這一重大歷史節點,《懸崖之上》更動人心魄的,莫過于其對中國新英雄觀的塑造。
與近些年國產新主流電影中的英雄塑造相比,它的主角不是一位戰無不勝的超級英雄,而是一群有著血肉之軀、有著人之常情的凡者面孔,卻依然能視死如歸、舍生取義的群體英雄。影片雖未貫穿著高密度的實戰打斗,卻更彰顯中華民族古往今來的英雄品格——俠義、忠誠、不屈不撓。
“英雄”的賦魅與祛魅
古今中外,英雄是經久不衰的主題。我國古代有“匈奴不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有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在西方,從古希臘神話諸神到中世紀騎士精神,對英雄的向往和崇敬,幾乎流淌在每一個民族的血液里。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創作者始終為本民族的“英雄”,尋找和制作與時俱進的符號文本。
中國古老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藝術創作寶藏里,英雄的形象塑造貫穿始終?!渡胶=洝分?,許多中華民族的英雄神話流傳至今。明清時期的傳奇和小說中也不乏英雄主義的文本?!度龂萘x》《封神演義》《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身上具有的品格和精神一直鼓舞著華夏子孫。
歷史推進到近現代的電影藝術。從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把老黃忠的英雄氣概刻進膠片,到新中國拍攝的《英雄兒女》《董存瑞》《英雄虎膽》《小兵張嘎》等影視作品中凸顯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以及香港武俠電影里的李小龍等功夫巨星塑造的俠膽英雄,人們對英雄的定義和注解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英雄的賦魅是多數影片的創作選擇。20世紀50年代初確立了電影紀實風格的傳統,打破了40年代以蒙太奇為主的電影語言模式。當時的電影局長陳波爾說:“提倡在紀錄片的基礎上來發展我們的故事片。”這一時期銀幕上出現的大多是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題材的革命影片,紀實性強,塑造出許多傳奇的英雄人物形象,如董存瑞、劉胡蘭、張嘎、李玉梅等。
“為了新中國,前進!”銀幕上,當董存瑞手舉炸藥包高呼時,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如“神”一般高大、威猛、無畏,面對死亡毫無懼色的英雄形象,而人物性格的其他層面瞬時淹沒在這種神性的光輝中。這體現了當時的英雄觀:思想高尚、大智大勇、無私奉獻、無所不能,總是在危急關頭作出正確的判斷,果敢救民于水火之中,最終贏得斗爭勝利。一部分英雄人物的形象臉譜化、淺表化,缺乏足夠的世俗性和人倫常情,更多呈現為一種“革命化”的“符號英雄”。
“超人”英雄觀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得到扭轉。至80年代,在電影中人性開始復歸,英雄觀出現變化。這一時期的影片以塑造“人”為前提來塑造英雄:英雄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英雄。
例如,電影《小花》(1979年)開創了以“人”的標準塑造英雄的先河。雖然沿用的還是主流意識形態敘述,但突出了趙永生、趙小花和何翠姑的兄妹親情,闡釋了“英雄并非不食人間煙火”。此后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環》將這一特色再度深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傳統的一元化英雄觀逐漸瓦解,對于“什么是英雄”,不同人給出不同答案。深埋在人性深處的善良使每一個普通人都有成為英雄的可能性。
英雄的形象,在新的歷史時期體現在為人民服務的主題上。“草根英雄”就誕生在這五彩的絢麗中?!犊煽晌骼铩罚?004)、《天狗》(2006)、《落葉歸根》(2007)等影片展現的就是生活在世俗欲望中的普通人不普通的事,他們因對自己理想的堅持和執著得到了認同和贊譽。
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不斷重新反思歷史,對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有了再定位和再解讀。這些新的看法對曾經固化在人們意識中的英雄形象給予了新的注解。影片《英雄》(2002年)中,觀眾看到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義士不惜舍棄個人性命主動放棄刺秦,促成秦始皇統一大業,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闡釋了英雄的含義:為了天下一統和蒼生幸福,放下私怨。以《集結號》(2007年)為代表的戰爭片,對過去的戰爭做了新的解讀,對歷史和英雄的關系做了再探討。
黑格爾在分析荷馬史詩的英雄人物時曾談道:“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這里的“完滿的有生氣的人”并非是指完美的人,而是人性豐富性的呈現。
在中國影視藝術不斷向前的發展中,英雄形象從高高的神壇一步步回歸到真實的生命,返璞于現實的人生。與此同時,影視劇也出現了片面懷疑英雄、任性解構英雄甚至污蔑英雄的不良傾向。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