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萬人旅行計劃泡湯”:眼前有遺憾,以后尚可期

2021-05-02 17:00:46

來源:互聯網

“8萬人旅行計劃泡湯?二手平臺上,網友‘去不成了’的原因讓人心碎……”這兩天,這樣一則報道引發廣泛關注。

據報道,“五一”假期前夕,某二手交易平臺數據顯示,8萬人以“去不成了”為轉讓理由而發布轉賣商品,其中包含演出、展覽門票,餐廳自助餐甚至防曬霜、沙灘裙等旅游用品。“去不成”的具體理由包括“不想在沙灘上做PPT”、“臨時通知要值班”、“被朋友臨時放鴿子”等。

什么叫計劃不如變化?這就是:本來提前半個月做好了攻略,結果小長假的腳步近了,突然來了個“加急任務”;本來想回一趟很久沒回的家,結果放假已進入倒計時,票卻死活搶不上……無奈之下,只能風中凌亂。

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帶上的那些旅行設備就只能外部消化。許多網友變身“江南皮革廠員工”喊著旅行用品、門票餐券“統統20塊”,不少人則就地撿漏,表示“你去不成的‘五一’旅行成就了我的‘五一’”。

可對“計劃被迫泡湯”的人來說,遺憾總是難免的:看著朋友圈里“人均一個九宮格旅行照”,自己卻開啟了“原地休假或假休模式”。這時候,就算親朋好友“拍了拍”他們,并甩來一篇“淡定”主題的“小作文”,也難讓他們的郁悶“一鍵清除”。

即便如此,我還是想說一句:該爭取的休假權當然得爭取,該拒絕的“被自愿加班”要求也該拒絕,可對于由很多“不可抗力”引起的計劃泡湯,還是宜多些淡定——正如“勉強的人不必留”,勉強的旅行不必赴。遺憾固然有,但等到“天時地利人和”俱備了再去也不遲。

從現實情況看,這次“五一”被很多人預測“是史上最堵五一”。各地路網監測數據顯示,“人在堵途”的情況比比皆是。這也不奇怪:被疫情壓抑的探親、出游等各類需求,都在這個“五一”跨期代償和集中井噴,各高速和景點想不“人滿為患”都難。

當此之時,計劃泡湯,也許也沒那么遺憾——有些人的計劃“算”得很細,卻沒算到一點,那就是出去了也是加入“人從眾”的隊伍,給“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景觀做“貢獻”:去海灘,沒有無邊愜意,只有“下餃子”;去橋上,沒法領略勝景,只有“人擠人”……

當旅行愉悅感被“堵”與“擠”拉到了負值,當“生活黃歷”上標注著幾個大字——“今日不宜扎堆出游”,與其壓低旅游體驗預期扎進人堆里,不如錯峰出行,另擇時機出游,這也是對自己的出行體驗負責。

這次計劃泡湯的,當然不止這“8萬人”——這只是單平臺的估算數據。或許這里面很多人會認為,假期沒法出去玩也是缺憾。但有缺憾,沒什么。

“人的一生大多以缺憾為主軸,在時光中延展、牽連而形成亂麻。常常,我們越渴慕、企求之人事,越不可得。年輕時,我們自以為有大氣力與本領搜羅奇花異卉,飽經風霜后才懂得舍,專心護持自己院子里的樹種”,這是作家的雞湯式感悟。但投射到具體而微的生活場景中,跟假期旅行計劃泡湯對照著看,未嘗不是箴言。

留點遺憾,下次補全,缺憾也許只是下次償愿的“指南”。

某種程度上,這涉及的,也是“即時滿足”與“延遲滿足”的權衡。暫時難如愿,下次再實現,得到的出行體驗層面的反饋也會更佳。

值得一說的是,今年“五一”的出游旺勢,跟國內疫情防控的行之有效有著重要關系,也反映了中國旅游消費市場的活力。對個體而言,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只要肯錯峰、不扎堆,來“一場說走就走還舒適的旅行”已不是什么大問題。

所以,“既來之則安之”,既無法去之亦安之,別糾結,且淡定——畢竟,未來尚有可期。

關鍵詞: 旅行計劃 泡湯 眼前 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