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多年前的磨制石針長啥樣?史前遺址中有哪些新發現?看西藏最新考古成果

2021-05-02 00:30:50

來源:互聯網

今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百年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西藏考古經歷了從無到有、由點到面、全面提速的三個階段。尤其是2018年國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啟動的西藏聯合考古,與國家第二次青藏科考緊密結合,多學科聯合攻關,在史前考古、吐蕃考古、佛教考古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國內多支考古隊及專家學者日前在拉薩分享了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

在2020年度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分享會上,來自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學、西北大學、浙江大學、蘭州大學、河北師范大學、西藏大學等多支考古隊及專家學者,公布了最新考古成果與研究。

在青藏高原史前考古多項重大發現中,西藏西部最早的史前遺址夏達錯遺址,發現了8000多年前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石針;位于日喀則康馬縣的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時代湖濱漁獵遺址瑪不錯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和石器組合。入選2020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阿里地區札達縣桑達隆果墓地,出土了7件金銀面飾和5件青藏高原木俑。加上同處在象泉河流域的格布賽魯遺址、皮央東嘎遺址、曲龍遺址、曲踏遺址等,持續三年的考古調查,極大地豐富了西藏西部考古學文化序列的構建。

而在吐蕃時期考古中,多支考古隊也取得重大成果,比如當雄吐蕃墓地在搶救性發掘中出土了獨特的石制圍棋子、鳥紋金耳勺;在札達縣皮央東嘎遺址發現吐蕃遺書;以及山南博物館170多件吐蕃時期出土文物中,發現具有希臘風格的酒神銀盤及20枚薩珊銀幣等。

這些重大考古發現的背后

有著怎樣的故事?

又展示了怎樣的史前生活呢?

青藏高原發現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瑪不錯遺址

如果說2018年藏北羌塘高原、西藏第一大湖色林錯南岸的尼阿底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人類在距今3到4萬年前已登上了青藏高原,那么人類從什么時候開始定居高原,又如何定居,這是中外考古界關注的焦點。在日喀則市康馬縣的嘎拉鄉境內,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湖,叫瑪不錯,海拔4410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經過兩個年度的調查與發掘,發現這里不僅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還有海拔最高的湖濱“打漁人”。

2020年6月,記者跟隨聯合考古隊來到瑪不錯遺址。即便是夏天,這個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北麓的小小湖泊,依然寒風刺骨,時而狂風暴雨時而雪花飄飄。遺址發掘現場主要在一道山梁上,山梁的另一側是曾與瑪不錯相連但現已干涸的嘎拉湖。

瑪不錯的發現,源自一次偶然。2017年夏天,因為湖岸修建了通往牧場的村道,東南岸露出一段剖面。2019年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科考分隊,當時正在沿著雅魯藏布江尋找人類史前活動遺跡和定居遺址,就這樣,科考隊在瑪不錯發現了有豐富的文化堆積。經過初步采樣和浮選,調查隊員發現了地層里的魚類等動物骨頭、燃燒過的木炭等,經過北京實驗室的年代檢測,初步得知這個遺址年代距今4000多年。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燕:它里面的木炭好多都是冷杉樹、圓柏,代表當時的環境比現在好得多,它的溫度、降水、植被都比現在好。

為了進一步明確瑪不錯遺址的年代和意義,2020年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首次系統科學發掘,包括動植物考古、古環境DNA、體質人類學、人骨穩定同位素、湖泊地貌演化等多個領域。發掘中不斷出土的土撥鼠牙齒、羚羊趾骨、尤其是魚骨、鸕鶿骨等等,讓大家十分驚喜。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 王一如:很多魚的椎骨,還有魚的下頜骨,魚的咽齒。另外發現這些炭屑和紅燒土,就說明應該是有人類活動,是人類捕魚,然后在這里打魚這樣子的模式。

從2020年6月到8月,20多名考古學者和科學工作者通力合作,在瑪不錯遺址清理出了4座石板墓和火塘遺跡,出土了大量木炭、動物骨塊、陶器碎片、水晶石料、石質工具等遺物。這些石斧、石簇、石球、磨棒和玉鑿,細石葉等石器,顯示出西藏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諸多特征。而以灰黑陶和紅褐陶為主的陶器,則裝飾了戳點紋、壓印紋、抹劃紋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紋樣。

四千年前 西藏腹地高海拔湖濱已有定居人群

專家認為,在4000多年前,西藏腹地高海拔湖濱地區已有定居人群。高原環境艱苦,人們為什么會選擇在瑪不錯一帶狩獵捕魚呢?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燕:他選擇這里住肯定是有他的原因,比如說魚很多,很容易狩獵,植物資源,動物資源都很好,才會在這里長期居住。所以那個時候的環境肯定是更適宜人類居住的。

為了尋找瑪不錯遺址一萬年以來氣候環境變化的密碼,由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員侯居峙帶隊的湖芯鉆探隊,第一次在瑪不錯鉆取了四根長短不一的湖芯,以獲取當時氣溫、植被變化等數據。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侯居峙:我們通過湖泊鉆探,希望知道過去一萬年以來氣候是怎么變的,環境是怎么變的,植被是怎么變的。當時的人是在什么樣的氣候環境下生存,吃什么,可以用當地的什么資源。

4000多年前的人們,在瑪不錯這個海拔最高的“漁村”,居住形式如何,是常年定居還是季節性營地,是否種植農作物,出土的豬骨是否表明馴養家畜等等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和研究。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 楊曉燕我們想從過去的這些東西知道,人是怎么利用改造環境,又是怎么適應環境的,也是為了將來更好地保護青藏高原上的生態環境。

而在西藏西部日土縣,四川大學和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則向我們展示了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石針,它出土于距今8000年前的地層中,這就是西藏西部目前年代最早的夏達錯石器時代遺址。

8000多年前 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石針什么樣?

從阿里地區日土縣城往西約40公里,有一個名叫夏達錯的小湖,這是一個面積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海拔4368米。早在1992年,四川大學的霍巍和李永憲兩位教授就在湖畔采集到92件石制品,其中包括可能屬于舊石器時代的“手斧”工具,人們可以用來切割加工動物皮肉,這一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者的關注。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呂紅亮:這個遺址早年是1992年霍巍老師、李永憲老師發現的,只是一個表采的石器地點,沒有地層。多年來我們一直希望找到這個地層堆積,但是跑了很多趟都沒找到。在2019年調查的時候我們看到了黑土,終于發現了原生的堆積,回去我們測年之后發現是8000多年前的地層堆積。

所謂“黑土”是指包含有燃燒灰燼或炭粒的土層,而8000多年前,包含有石器的“黑土”,顯示了史前高原人群在這個地區的生存活動,它引起了史前考古學界的極大興趣。2020年聯合考古隊在這里進行了49平方米的探方發掘,他們驚喜地清理出10處人類生活遺跡和1835件石制品,此外還出土了1300多件動物骨骼。測年結果顯示它們屬于距今8500年到75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在這個湖濱狩獵采集遺址的發掘中,還出土了青藏高原最早的磨制器——帶有穿孔的石針。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呂紅亮:石針我們知道是拿來做紡織的,可以拿這個東西來制作御寒的衣物等。所以我們傾向于把夏達錯解釋成為一個永久定居點,但是還有許多的研究需要進行。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第三極,也是全球性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距今8000多年的全新世早中期,出現了全球性升溫的“大暖期”,溫暖濕潤的氣候為史前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優厚的條件。全新世氣候與環境變化,這正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團隊重點研究的方向之一。從考古學角度來看,夏達錯湖畔的營地遺址具有當時高技術含量的磨制石針、精致的細石器技術等等,這些都為研究西藏西部全新世“大暖期”發生時,史前人類生存環境和永久性定居,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證據。(總臺央視記者 陳琴 汪成健 強久 李旭)

關鍵詞: 8000 多年 磨制 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