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無所不在

2021-04-29 14:31:13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語言會背叛思想嗎?”“應當忘卻過去來展望未來嗎?”“社會生活會威脅到我們的自由嗎?”“全體一致是否是真理的一個標準?”“政治能否脫離真理約束?”“我們活著就是為了幸福嗎?”“工作少了是否就活得更好?”這些引人深思的題目是法國高中畢業(yè)會考(相當于中國的高考)的哲學考試題目。回答這些題目不僅需要學生們自由發(fā)揮思維能力、推理能力,更需要擁有相當?shù)恼軐W功底、包括大量閱讀與了解先哲的思想理論。哲學是法國高中生必修課,哲學考試是4個小時寫一篇作文,反映了法國學生的整體思維深度。法國人深厚的哲學傳統(tǒng),不僅體現(xiàn)在高考的哲學考試上,也體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筆者采訪曾在巴黎著名的亨利四世高中(法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馬克龍即是該校畢業(yè)生)任教的文學、哲學老師皮埃爾,他明確表示,法國中學的哲學教學與考試在歐洲是獨一無二的。他指出:要出色回答諸如“追求不可能是否很荒謬”“我們是否總是清楚我們的渴望”之類問題其實不僅僅涉及生活經(jīng)驗,更多需要大量閱讀與自由思考,而法國教師們也常常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各種維度的討論、思考。他認為這是培養(yǎng)下一代的重要方面,是繼承法國思想傳統(tǒng)的基石。

確實,法國教育部在其教育大綱中就明確規(guī)定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良好公民素質(zhì)。而這可追溯至法國啟蒙運動與大革命,這是近現(xiàn)代法國精神形成的兩個重要歷史時期:自1808年起,拿破侖為了按照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精神培養(yǎng)年輕一代,設立具很強實際效益的新業(yè)士文憑(有別于13世紀巴黎大學以神學為主的業(yè)士文憑)與科目的同時,還把哲學納入教學內(nèi)容與考試科目里。拿破侖認為法蘭西需要有自由思想、繼承啟蒙運動精神的新一代,在此之前,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已指出共和國體制必須建立在有自由思想與判斷能力的公民基礎之上。法國教育重視哲學的傳統(tǒng)由此形成。從具體教育實踐而言,皮埃爾指出法國高中哲學課的老師其實并不一定需要很博學,但要知道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討論、共鳴及得出結論。因此,在高中畢業(yè)班,學生們并不“學習哲學”,而是“用哲學來思考”。

“用哲學來思考”是法國哲學傳統(tǒng)深厚的表現(xiàn):無論是政界辯論、媒體評論、新聞采訪,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朋友聚會,時時可以發(fā)現(xiàn)哲學在人們的談話中閃光。正是由于哲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結合,才在法國誕生了如薩特的存在主義這樣的“生活哲學”。

哲學書籍在法國一直有很好的市場,電視報紙上也常常有哲學專題,吸引眾多觀眾和讀者參與。馬克龍總統(tǒng)更是常常引用哲學家如帕斯卡爾、蒙田等人的名句,他對文學、哲學以及文字的重視,已是法國媒體跟蹤關心的話題之一。

當他對媒體表示自己喜歡一個生僻法語詞“虎兒草”時,其實點出的是他認可這種植物堅持不懈、生生不息、不怕任何阻礙的哲學精神。而時下法國面臨新冠疫情的一次次沖擊,有關疫情、生命與自由的命題就常常成為媒體與公眾輿論不斷討論的焦點:如當涉及是否應該用禁足、關店等限制自由的措施來壓制疫情時,爭論往往會迅速上升到有關自由的哲學高度。

一些哲學家的言論更易受法國公眾的青睞:如哲學家CH.佩班指出自由就來自于不確定性的理論打動不少人。他提出人們要習慣不確定性帶來的機遇,更易成功。他認為哲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認清疫情形勢、規(guī)劃未來。這樣的說法就很適合喜歡哲學思考的法國人。

關鍵詞: 法國 哲學 無所不在

推薦閱讀

今年慢綜藝16檔,出圈話題多為“尷尬”

發(fā)布于

簋街的色味與煙火

發(fā)布于

國產(chǎn)愛情電影面臨12年之癢

發(fā)布于

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開幕

發(fā)布于

年度“最美的書”揭曉,25種圖書獲獎

發(fā)布于

城市,如何更“適老”

發(f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