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的還是《小兵張嘎》

2021-04-29 10:32:31

來源:互聯網

我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后來又從事電影工作,擔任過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廠長。回眸半生,自己最喜歡的,還是兒童電影,還是年少時看過的電影《小兵張嘎》。

小時候,我一有空就鉆進電影院,把早飯錢省下來買票,幾次餓著肚子看《小兵張嘎》。到了夏天,人民公園露天放映,連著10天不換片。我和小伙伴們翻墻爬樹,趴在草地上看《小兵張嘎》。看的次數多了,臺詞都能倒背如流。于是,記住了崔嵬和歐陽紅櫻兩位導演,記住了影片中的“羅金保”張瑩、“區隊長”于紹康、“老鐘叔”張平、“嘎子奶奶”李健、“房東大娘”黃素影、“老龜田”葛存壯、“偽軍隊長”管宗祥……

沒想到,若干年后,我調到了由北京電影制片廠等單位合并組成的中影集團,有幸和葛存壯、管宗祥、黃素影、李健等前輩成了“忘年交”同事。從他們口中,我知道了《小兵張嘎》電影拍攝時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看上去就這么幾場戲,下不下生活絕對不一樣”

1962年,北影廠廠長汪洋聽廠里著名導演、第一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崔嵬匯報,河北有個叫徐光耀的抗戰小兵,將他在冀中平原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小八路故事寫了小說并編成電影劇本,取名《小兵張嘎》。這個題材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當時,北影廠的經濟狀況并不好,可汪洋廠長依然拍板:“勒緊褲腰帶,也要給孩子們拍部好戲!”

汪洋、崔嵬當過八路軍,打過日寇。崔導演說,不能輕易拔高人物,要通過一個戰斗里成長的孩子來表現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他還說,嘎子要“嘎”,不要漂亮臉蛋,不能弱不禁風。

著名表演藝術家于藍聽說嘎子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小演員,便向崔嵬推薦了一個草原娃。這孩子和戲中的嘎子同年,他的媽媽烏蘭是于藍在延安時的戰友。這個孩子沒有表演經驗,一進劇組,崔導就叫他光著膀子、赤著腳去村里體驗生活,沒過幾天便曬得黑黝黝。崔嵬一看,樂了,嘎子這個角色立住了。

最先拍的戲是“鬼子”進村,一群孩子撲向被日本侵略者殺害了的奶奶,放聲痛哭。但扮演“嘎子”的小演員一直入不了戲。扮演奶奶的李健老師后來回憶道:“當時我躺在地上,聽大家反復給孩子說這說那,可他就是沒反應。我急了,坐起來想給他指導指導,我這一起身,這孩子反而笑了。攝影師聶晶建議導演改方案,不拍小演員的臉,而是用升降鏡頭拍全景,才把這段重頭戲完成了。”

次日,崔導便決定,停拍兩天,讓孩子們去找老游擊隊隊員和被日本侵略者迫害過的老鄉,去聽真實的故事。當孩子們眼睛哭得又紅又腫回來時,導演知道,這個安排起作用了。聽了老鄉們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小演員對角色的感覺越來越深刻。有場和偽軍搏斗的戲,扮演嘎子的小演員帶著滿腔仇恨撲了上去,把扮演偽軍的演員封順老師咬脫了皮。

扮演房東大娘的黃素影,是1938年入黨的老演員。多年后,她仍十分感慨:“看上去就這么幾場戲,下不下生活絕對不一樣!心里沒有對敵人的恨、對老鄉的愛,是演不好的。”

“拍這個戲,就是向人民群眾請教和學習的過程”

如果說,少年時看《小兵張嘎》是被它的傳奇故事所吸引,而當我自己成為導演后,每次重溫《小兵張嘎》,都會被影片的思想內涵、藝術魅力而折服。

關鍵詞: 喜歡 還是 小兵張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