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歷經《萬水千山》,將浮云一眼看開

2021-04-23 12:46:13

來源:互聯網

前媒體人沈顥的新作《萬水千山》是他給自己開的處方。2019年7月,他意識到抑郁即將來襲,決定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和自己待上一陣。他在這本書里把自己當成觀察對象,忠實地記錄自己,將自己全然地坦呈在文字與讀者面前。

“一個自然主義者的療愈之旅”

聽到沈顥又出了新書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這又是一本詩集吧。

前媒體人沈顥,這兩年歸來后,只用他詩人的身份,一直在外游走。寫詩,拍短片。他的短片相當特別,我不知該怎么歸類,是一種詩化的鏡頭,可能是旅途中的一個瞬間,有一點人物,或者只有一個特別的小景,甚至只有一片天空,一小片海,重要的是,這些畫面會配上他自己的詩,由他緩緩地讀出,文字與影像的交織,讓觀者一下就沉入其間。

所以,我想,從他上一本詩集《人間情書》到現在,大約應該又能出一厚本詩集了。誰知,這本《萬水千山》是一本厚厚的散文。

翻開這本書,我才知道,2019年7月,他意識到抑郁即將來襲,他決定對自己進行一場徹底的檢查和治療。他給自己開的處方是,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和自己呆上一陣。

正如這本書封面的一句話:“一個自然主義者的療愈之旅”。

他到青藏高原高海拔5000米的一個湖邊,做了一個自然保護區的自愿者,每日住在集裝箱里,觀察,做飯,寫作。

當我沉入這本書的時候,我時不時地被那些特殊又日常的細節迷住。

一個保護站,處于無人區,周圍是渾然天地,動物植物,天空湖泊,星辰雷電。

在這里,作者除了日常的工作,剩下的時間,就是和這天地相對。他去辨識植物動物,徒步,登山,陷入沉思,對著太陽練瑜伽。

作者記錄下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時,他也聯想到了一些書,比如《瓦爾登湖》、《夏日走過山間》、《一個人的朝圣》等等,他很謙虛,認為他永遠也跟不上它們。

在我看來,《萬水千山》跟這些作品的確是能比肩的,不僅是因為作者是一個“有點神秘感的自然主義者”。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會有更多的聯想。比如一些人類學著作,像《憂郁的熱帶》等,作者的出發點雖然不是去做人類學觀察,但面對一個新世界,帶著全新的眼光,從點滴開始呈現,的確是一份相當難得的觀察報告。

以自我為對象的田野調查

不止是難得,還十分豐富有趣。

比如,在保護站,食材相當有限,都是每隔幾日從山下送來的,有時是一點單調的蔬菜,有時是在山下的超市里隨便買的食材,偶有別人贈送的古怪原料。同時還要避免污染環境,垃圾也要盡可能減少,還要打包送到山下。

水也不多。每日需要兩人合力去一個泉眼打水。在5000米的高原,打水絕對屬于重活,所以,用水也要相當節省。在這種種的局限之中,作者還承擔了為保護站同仁做飯的任務。

一日三餐,作者相當花心思,要以簡陋的食材,創造出豐富的生活。

這一部分,在書中有相當的描述。

找到幾袋泡面,便發明創造出了泡面粥,有了咸菜,便做出了咸菜炒蛋,省下每日的配額雞蛋,幾天便可以做出一鍋高原茶葉蛋,日子久了,廚師手藝見長,便制作更為復雜的“高原料理”。比如為一位患相思病的同仁,做一套“濃情螺螄粉配酸辣黃瓜”,憂郁的人便食欲大增,治愈效果斐然。

這些故事,雖然微小,但卻讓人讀得饒有興趣,孤獨者的荒原日常,讓我時不時地想起電影《火星救援》里,主人公在火星上調配土壤,種植土豆的耕耘故事,還會想起另一部日本電影《南極料理人》,主人公在南極科考站做廚師的尷尬與歡樂。

其他日常工作與生活,一一記錄,也如這些料理故事一樣,給讀者帶來意外與驚喜,比如,追尋一只孤狼的故事,野牦牛沖擊營地的故事。

讓我從這些濃密的細節中,聯想到人類學記錄的,并不是作者對外界觀察,而是對自己的觀察。

正如作者的初衷,他去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是為了和自己待一陣,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他的這種每日記錄,既是記錄身外世界,更是記錄了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每日的記錄之后,也附上了他每日寫下的詩,詩也是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

因為首先是寫給自己的,所以,作者采用的是極誠實的文字,忠實地記錄自己,通過這種書寫,進行自我診療。也是這個原因,讓我會想到這像是以自我為對象的田野調查。

這樣的抒寫,需要把自己徹底打開,坦呈在文字里,也坦呈在讀者面前。

沉重的故事,輕盈的文字

一般好的非虛構作品,把自己當成文章中的一個元素,就已經不易,比如何偉的《甲骨文》,但要像沈顥這樣,把自己當成觀察對象,敞開自己,則是非常有難度的抒寫。

不能隱藏,不能矯飾,要站在自己打開的聚光燈下。

作者說,“朋友們都認定,我性格內向。但這種內向的性格在之前四年得到了徹底的矯正,矯正者就是我自己。然而悖論的是,正是天然內向的性格,才能夠使我在那樣的一段時間里,棄絕外在的向往,居然找到了一條通往內心的道路,雖然走得也并不穩,但足以走出隧道般的幽暗期。”

一個天然內向的人,面對過最深的孤獨,現在能在文字里把自己完全打開,我認為,這樣的文字就是他尋找到的通往內心的道路。

寫下這本書,他通過文字“讓自我像水一般流出來,流入我所處的這個自然環境。”

所以,這種文字對讀者有相似作用,它能幫助讀者,沉潛下來,學會面對自我,直面孤獨。

雖然是誠實的記錄,不刻意回避,也不故意回憶,向內觀照的同時,往昔種種因由,自會慢慢浮現,因此作品呈現出一種如影像般的明暗構成與留白,顯然這是作者在進行的一場寫作實驗。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里的一些暗線,這些暗線故事基于回憶,細心的讀者才能明白。一旦讀懂,便會感到相當震撼。比如其中圍繞咖啡展開的系列故事,里面既有愛情與親情,還包含了絕望與重生。這些不那么容易被理解的故事,讓這本書變得更復雜厚重,這些文字有了更長久的生命力,是面向未來的書寫。

沉重的故事,最好的講述辦法,是用輕盈的文字。舉重若輕,最需要控制能力。作品按日期一天天延展下去,閱讀的時候,似乎感覺這是個綿延無期的故事,但作者把它收束在為母親祈福而去拉薩的轉經之旅中,頓時,讓這個故事的結尾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我心中關于信仰的問題也得到了答案。

作品最后是一首詩,詩的最末幾句是這樣的:“我把我的眼淚、痛苦與尊嚴/落在這八廓街的每一塊石板上/落在你們的鞋底下/任由你們踩踏/而它們,也會跟隨你們的腳步/被帶到世上陌生的角落/在那里生根、發芽/開出忘我的花”。

這是沈顥在轉經路上的感悟,其實也可以看作這本書的意義,痛苦道路開出的忘我之花,將會散播到很遠的地方。

關鍵詞: 歷經 萬水千山 浮云 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