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古裝劇充斥“魔改”橋段

2021-04-21 09:31:12

來源:互聯網

近期,隨著《大宋宮詞》《上陽賦》《錦心似玉》《燕云臺》等劇的熱播,古裝劇再次引發關注。這些作品大多植根于特定的歷史背景演繹傳奇故事,在彰顯文化氣質、營構古風意境等方面著實可圈可點,但同時也在“如何處理好創作與史實的關系”方面存在值得商榷之處。

作為廣義上古裝劇的兩種類型,嚴肅正劇與傳奇劇曾經各擅勝場、佳作迭出,前者以嚴謹的創作態度還原歷史,后者盡管虛構卻力求藝術表達的真實,使觀眾在審美需求層面得以有所選擇。一段時間以來,熒屏上卻滋生出一類有著真實歷史背景的“懸浮”古裝劇,在明確了真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前提下,充斥著諸多與史實相悖的“魔改”橋段,造成了時空背景的混沌不清與情節邏輯的紕漏失真,不僅容易對青少年觀眾的歷史認知產生誤導,而且這種本想增強歷史感的做法其實恰恰破壞了作品的歷史感。依筆者所見,古裝劇創作要么就徹底架空地講一個正能量的情義故事,要么就在尊重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建構情節、設置人物。后者尤其應秉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于再現史實的同時重點在歷史的縫隙處施以符合歷史本質的藝術創造。

近年來,古裝劇的服裝造型愈加精致考究,場景道具愈加古香古色,但故事筋骨卻顯力道不足,套路化的情節設定屢屢讓人產生審美疲勞。個中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過多地著墨于官場權謀和后宮爭斗,而忽視了古代平民百姓的煙火人生與萬千氣象,導致故事主脈的千篇一律、蒼白疲軟。事實上,我國的文藝作品自古以來便蘊含著深厚的民間情懷,宋金時期南戲的代表劇目如《張協狀元》《趙貞女蔡二郎》等正是因為真實反映了人世的悲歡離合,才牽動了廣大民眾的情感與心靈,產生了口耳相傳、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古裝劇營造歷史感的要旨不在于聚焦某一階層,而在于充分體現具有普遍價值、傳承意義的民族文化精神。創作者如能立足民間立場的審美形態,以緊接地氣的戲劇沖突、樸實熨帖的情節流淌、凡常真切的人物情感表現古代社會大眾的人生況味,或是將歷史話題沉潛于平凡個體的成長、命運與價值判斷之中,而非植入王侯公卿的夙世冤業,或許更容易切合當代觀眾對歷史本真、生活本真的理解與想象,從而產生一種“文隨俗遠”的民間傳播效應。

同歷史對話,才能夠更好地認識過去、把握當下、面向未來。古裝劇的終極價值訴求應接軌現代語境,讓觀眾跨越時空反觀自身,找尋處理現實矛盾的歷史經驗與智慧。但這種對話絕不是呆滯的、膚淺的,而是有機的、縱深的。需要注意的是,當下古裝劇中占據過多篇幅的情愛戲份如不能加以“克制”,只會演化為以“古裝”為皮囊的“四不像”,最終呈現給觀眾的只是“懸疑愛情的戲碼”而非“歷史的邏輯”。此外,從“宮斗”到“宅斗”所不變的爭寵奪嫡的內核,為了展現主人公的“成長”和“獨立”不惜拉低他人的智商和情商水平等,均是當下古裝劇的創作通病。

“古裝”本身就是歷史的一種顯性符號,因而古裝劇無論以何種面目出現,都擺脫不了與歷史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古裝劇不僅需要在“硬件”上追求高度還原和匠心品質,更需要在“軟件”上保持與歷史的血脈通聯。創作者只有以“大歷史觀”把握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在作品中實現歷史的整體性、連續性和發展性的辯證統一,才能讓古裝劇真正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閆偉(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副主任)、朱斌(山西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關鍵詞: 懸浮 古裝劇 充斥 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