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潔:我是一個焦慮的父親

2021-04-20 14:16:06

來源:互聯網

育兒話題總能引發全民討論。當來自高考、中考、小升初的升學焦慮,已經提前到了幼升小,《陪你一起長大》中的4組父母詮釋了什么叫“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打了“雞血”的媽媽和“佛系”的爸爸,全職媽媽、二孩媽媽、離異媽媽……父母為了孩子“支棱起來”,而家庭教育的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盡管之前也演過父親,但這是李光潔第一次主演以育兒為主線的影視作品,在劇中飾演一個“佛系”爸爸。接到角色的時候,他的孩子還沒有出生,等劇播出時,孩子已經一歲多了,而且,他很焦慮。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李光潔說:“接這個戲,也是想學習怎么當父親,提前預習做父親的注意事項,結果拍完后,更焦慮了……”他會想到很多事:如何教育孩子,自己能給孩子帶來什么,能陪他多久。如果有一天自己離開了,他是否能過得挺好……

中青報·中青網:作為一個新手父親,你最措手不及的事情是什么?

李光潔:孩子長得太快了。他剛會爬的時候,我出去工作幾個月,回來他就會走了,沒過多久他又會跑了……這種速度讓我措手不及。做父母會很矛盾,一方面覺得還沒好好陪他,怎么這么快就長大了;另一方面看到別人家孩子幾歲就掌握了幾千英語單詞,自家這個怎么每天只知道玩,就又焦慮。

中青報·中青網:《陪你一起長大》把育兒焦慮的年齡拉到了幼兒園階段,劉濤飾演的媽媽蘇醒把職場考核模式搬到家庭育兒中,制定了詳盡的學習KPI;而你飾演的爸爸奚彬卻認為快樂教育更重要。你怎么看這些育兒觀念的矛盾,現實中的你會焦慮嗎?

李光潔:我已經很焦慮了,從孩子1歲開始就給他報了早教班,我爸都瘋了:“啥,1歲就要上學了”。劇里的父母,現實中的父母,包括我,都會思考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成為什么樣的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成功的標準到底是什么——是約定俗成的成功,還是你認為的成功……這些問題,大家都在想,但都沒有答案。

父母的焦慮可能來源于思考的東西太多,也許是“庸人自擾”。我在新聞上看到“海淀媽媽”如何“雞娃”,覺得她們真是太“瘋狂”了,可轉念一想,我會不會這么做,還真不好說。

中青報·中青網:無論影視劇還是現實中,女性為什么總站在育兒的C位?

李光潔:這可能是全世界的普遍情況,我覺得這沒有對不對,不是社會分工,而是個人選擇。女性在生育中承受的痛苦太多了,這是父親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所以她們天然對孩子的關注、花的心思要多得多,也細膩得多。我就算停掉所有工作陪著孩子,也沒有孩子媽媽想得周到。天下沒有完美的教育,也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

中青報·中青網:《陪你一起長大》還講到了“隔代寵”的問題。

李光潔: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父母不會太關注孩子的心理,讓你吃好穿暖,你拿回家的卷子就是你的KPI。我家是很標準的嚴父慈母,做不好會挨打,不會問你為什么做不好。

等我當了父親,焦慮的范圍就擴展到了孩子的心理。前兩天我帶著孩子去醫院,問醫生為什么孩子還不會自己睡覺,醫生說你要跟他聊。怎么聊?他說要每天換著法兒跟他聊。我就想起我小時候,我爸只會說,這事要怎么做,不做就挨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方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和孩子的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不一樣的。

中青報·中青網:育兒焦慮甚至會讓有的年輕人害怕生孩子,害怕影響自己的生活,對此你怎么看?

李光潔:有了孩子之后,一個人的世界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過程不是一夜之間完成的,不會有個人專門告訴你,“李光潔你從今天開始要做一個父親了,從今天開始要怎樣怎樣”。生命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會給你帶來很多感受,從懷胎十月開始,你會自然而然把自己的身份轉化為一個父親、一個母親。

我沒有孩子的時候,朋友給我看手機里的照片,說他兒子多可愛,我會“哦”;現在,我會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機,然后拼命壓制想給人看我兒子照片的欲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甚至是來幫助你的,讓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比如,我教他玩具玩好后要輕拿輕放,他記不住。但如果哪天我自己把東西隨便往那兒一扔,他立刻就學會了,有樣學樣。所以,我現在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

中青報·中青網:《陪你一起長大》的預告片開頭,蘇醒就向奚彬發出“靈魂拷問”——一個家庭什么最重要?那你現在覺得什么最重要?

李光潔:愛最重要,要讓孩子深切地體會到爸爸媽媽之間的那種愛。

現在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更多關注人內心世界的階段,而孩子的心理健康與他的原生家庭密切相關。父母一起賦予孩子感情,孩子的內心就是健康的、沒有缺失的,這是比學習成績更重要的事情。

關鍵詞: 光潔 一個 焦慮 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