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4 16:31:08
來源:互聯網
60年前,我小時候住在胡同里的人們要想接觸文藝,無非是聽話匣子里的評書和瞧身邊的票友票票戲。
暑假里的夜晚,小學校操場上高燈明亮,一出彩唱“法門寺”吸引了觀眾的眼球。身高魁梧的“切糕楊”、楊開泰扮演的大花臉劉謹天生就有派頭。尤其他的定場詩:“腰橫玉帶紫羅袍,赤膽忠心保皇朝”時的驕橫、和霸氣一覽無余。扮演賈桂的小花臉是由胡同里頭“壇子楊”楊二巴,在臺下這二位可是叔侄。今天,七十多歲的楊二巴跪在塵埃開始念狀:“據狀民女宋氏巧嬌,許配世襲指揮傅朋為妻,尚未合巹。忽聞氏夫遭飛禍,趕急查問事的情由,方知氏夫因丁憂未受職,現已服滿.……”大段大段的貫口出于七旬人之口,惹得場上掌聲雷動。更有意思的是臺上主仆的現掛,劉謹說,念這么一大通不帶打磕巴的,這是吃了多少好處費呀?賈桂說了,孩兒呀,孩兒呀別昧著良心說話了,你二伯就是一賣壇子賣碗的,誰往我這打錢吶。全場又一次響起掌聲。
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為給乾隆皇帝祝壽,清廷調徽班進京,這就是京劇的前身。開始時,京劇只在宮庭里流行,引得達官貴族的喜愛、摹仿,八旗子弟憑清庭發給的”龍票”到各地演唱,不取報酬。后來擴展到民間了,就把這些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200多年來,廣泛發展在民間形成了有京劇就有票友的局面。這些人從心里喜愛京劇,不收取報酬,只要有機會票出戲,就跟喝了蜜似的甜。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住東城區南池子,偶爾去景山公園晨練,那里小上的亭子旁常圍著一群戲迷。大伙都喜歡七十多歲的范先生唱的麒派戲:”我主爺起義在芒碭,攏劍斬蛇天下揚……”老人那做、那念和唱腔頗具麒麟童的風彩。
我在牛街住的街坊,名票楊永樹先生(已故)就是學者型票友。第一次見他唱戲是1986年春天,在月壇公園的舞臺上。那天他演的是《狀元媒》里的柴郡主,俊美的扮相,飄逸的身段,甜美的唱腔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太棒了!這就是張君秋大師的風彩,真是太棒了!
在1986年的”首屆京昆票友電視大賽”上,年屆五旬的楊永樹一鳴驚人,以一段《女起解》將張派美、脆、嬌、甜的神韻發揮的淋漓致盡,一舉奪得了青衣組的第一名。他還先后獲得“北京國際京劇票友大賽”金龍獎,“和平杯京劇票友大賽”十大名票之首,中央電視臺第一屆“全國京劇票友大賽”金獎。楊永樹在恩師張君秋的點撥后,演唱水平日益精進,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票友之一。
作為票友大都是從年輕時錘煉而成,本職工作是北京塑料廠職工的楊永樹,在廠子里是業余京劇隊的大梁。他們演出的《龍鳳呈祥》《法門寺》《玉堂春》紅遍了半拉北京城。
在京城另一位名票金福田也已去世了。我還是八十年代初在三里屯穆斯林餐廳見過金先生的。他那瀟灑的臺風和唯妙唯肖的”馬連良”唱腔,令人一見如故。金福田8歲時入中華戲校學習了7年。進入晚年的金先生在歷屆票友大賽中屢獲首房。廣受戲迷和觀眾尊敬的馬派名票。金福田生前執著”馬派”幾十年,他從小就熱愛“馬派”,老先生70年如一日,每天堅持起五更,喊嗓子,練腰腿,到了晚年東城區文化館支持下,為他專門舉辦了金福田馬派藝術專場。請老先生上演了《十老安劉》《蘇武牧羊》《清風亭》和《串龍珠》等馬派名劇。沒有想到這竟成了金先生的絕唱。
一段時間的疫情防控,把京城的戲迷憋的夠嗆,剛一放開線下演出就有業余劇團登臺給觀眾送來好戲。北京國聲京劇團團長楊秀麗便率隊來到朝陽區樂成恭和老年公寓,為這里的老年人表演了京劇經典劇目《四郎探母》,并為老人送上節日的祝福。臺上演員精彩的唱腔,優美的身段不斷博得白發老者的掌聲和叫好聲,讓他們欣賞了一出高水平的演出,過足了戲癮。
這只是朝陽區敬老系列活動內容之一。據了解,北京國聲京劇團成立于2009年11月,該團是在朝陽區人民政府扶持和區文委指導下的一個高水準的京劇藝術團體。北京國聲京劇團的主要演員有的是京劇名家的親傳弟子,有的是京劇名家的學生,均具有多年京劇演唱、演出實踐經驗,在歷次北京市以及全國性的京劇大賽中獲得多重獎項。
北京國聲京劇團建團至今,身影遍布朝陽區各個角落,為基層群眾傳統文化的普及和發展,盡著自己的一份力。同時隨著國聲自身藝術水平的提高,在國家大劇院、長安大戲院、梅蘭芳大劇院、世紀劇院等進行了大型展演,其中既有若干整本大戲,也有眾多折子戲,還有大型京劇交響音樂演唱會和紅色經典專場演唱會,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國聲京劇團高水平的演出,受到業內外人士的廣泛好評。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