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 15:16:24
來源:互聯網
嗡……
仰頭,一盤鴿子背著哨從古老巍峨的灰色鐘樓前掠過。小時候奶奶帶我在這兒喝過豆汁兒,將近20年沒有來這里了,看著眼前的景象,頭腦里追索著過去的記憶。原先那些臨時的攤位早已拆除,鼓樓和鐘樓之間修建了一個漂亮寬闊的廣場,廣場上有下棋遛狗的老人,還有踢毽子、抖彩帶鍛煉身體的人。鼓樓東側的路邊,停著一輛輛等生意的三輪車,車夫們三五聊天或是自己躺在車里曬暖打盹兒,暖陽陽的午后就是這般愜意。
我來到鼓樓的北面,抬頭望去。小時候和奶奶、爸爸偶爾會經過這里,卻從沒有進到鼓樓里面參觀,這次我要去一探究竟。
懷著無限好奇,我踏進了鼓樓的大門,沒想到她先給我來了個下馬威。我從沒見過這么陡峭的臺階,比北海公園永安寺的臺階還要陡。既然來了就上吧!我扶著欄桿,一級級慢慢爬,心里想著,難道都像王安石先生在《游褒禪山記》中說的那樣嗎:“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好景致就是要歷盡千辛萬苦才能看到嗎?估計奶奶和爸爸上來是困難了,我替他們看看吧,好在現在手機拍照非常方便。
到得鼓樓之上,先定定神,把氣喘勻。還是值得一看的!這里有古代計時器具展覽,古人的智慧真是可嘆可贊,他們能把很多今人根本想不到的東西用來計時,而且準確性不輸現代鐘表呢!
鼓樓上最惹眼的要數幾面朱漆木架上的巨型大鼓。一會兒,幾位身著白衣紅褲,腰間系著黃綢帶的演員上場,一場精彩的擊鼓表演開始了。演員們動作整齊劃一,時而擊鼓,時而轉動手里的一對鼓槌。大鼓聲音沉穩大氣,表演場地又在這鼓樓之上,真是難得。
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后來才用于報時。相傳,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
鐘樓比鼓樓小一些,上面不如鼓樓寬闊,但也絕對值得上來游覽。鐘樓通高47.9米,建筑面積1478平方米,重檐歇山頂,上有黑琉璃瓦和綠琉璃瓦剪邊。鐘樓上最吸引人的要數鑄于明朝永樂年間的大鐘。大鐘通高7.02米,鐘體高5.55米,重達63噸,從重量上說堪稱“古鐘之王”。
有時真慶幸生長在北京,有這么多歷史古跡可以去探訪和追尋。我們的古人留下了這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來到文化古跡所在,會被古跡的氣質所影響和震懾,你的心都會跟著靜下來。東城區曾在鐘鼓樓廣場舉辦過中秋詩會,這種文化的傳承是和古建最好的契合。
來到鐘鼓樓,建議您別錯過一個有名的打卡地:趙府街副食店。雖然這里的歷史和文化無法與千百年的古跡相提并論,但這里透出的十足年代感,一定讓您覺得不虛此行。推開副食店的大門,一切曾經那么親切,那么熟悉,現在卻又那么遙遠。七八個塑料盆里盛著各式咸菜:有醬蘿卜、醬黃瓜,還有辣蘿卜條等;前面的大缸里是芝麻醬和黃醬;后面的木貨架上有煙酒糖茶、各式調料,瓶瓶罐罐不一而足。這種銷售方式和陳列方式,讓我一下回到了30年前。
現在交通便捷,有好多老北京人從老遠慕名而來。一傳十,十傳百,不少人是特地來這里看看,回憶回憶過去。當然更多人是沖著咸菜和芝麻醬來的,就好吃這口兒。
從鼓樓出來,串串小胡同,逛逛趙府街,北京的胡同就能感知一二。鼓樓往南就是地安門,往西是什剎海,過去都是非常繁華的地方。原來一到夏天,什剎海沿岸都會搭上席棚,售賣各式各樣的美食,少不了老北京消夏的扒糕、涼粉兒一類,還有雜耍和變戲法的。這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時候,有好吃的,還能看表演。
到了冬天也不寂寞,特別是春節和元宵節前后,大人孩子打著燈籠去地安門一帶逛夜景、看燈會。從前鼓樓向南的這條街上走有軌電車,馬路上能看到鐵軌,路兩旁鋪面林立,家家掛著大紅燈籠,紅火又喜慶。鼓樓往東,能到南鑼鼓巷的北口,這里現在是網紅旅游地。可以說,鼓樓附近是最具北京歷史文化特色的地區之一,值得我們常走走,多逛逛。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