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2 13:16:13
來源:互聯網
說到北京的“最美書店”“網紅書店”,一定少不了萬松老人塔下的正陽書局,這個只賣北京題材圖書的書店,儼然成為北京城一個小小的文化地標。3月31日,“正陽書局”被搬上了天橋藝術中心大劇場的舞臺。以書店為舞臺,守護它和喜歡它的人,就是這臺上的演員,他們的相遇與別離,他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在這方舞臺上演,臺下觀眾有時捧腹,有時又默默地抹眼淚。
話劇《正陽書局》由李伯男執導,關渤編劇。這個故事的創作緣起很有意思,經常去正陽書局買書看書的關渤與書店老板崔勇成了好友,某日哥兒倆談興正濃,一拍即合有了寫一部同名話劇的想法。從2016年起,關渤開始動筆,數易其稿,在無限豐富了劇情與人物之后搭班子排戲。數月的磨合排練,“小書局”終于搬上了大舞臺。
書店的故事跨越了三個不同時期,講述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故事。一個是民國時代的北京,書局老板崔小山的爺爺崔大雪年輕時因為一時的怯懦和猶豫沒能對自己心愛的人說出那句重要的話,只能抱憾終生;一個是十年前正陽書局初創時,書局經營困難,又面臨騰退,崔小山壓力山大,總想著怎么賺錢卻丟了辦書店的初心,最后還是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搬到了萬松老人塔,建立起了公共閱讀空間;一個是當下,在文化產業也講融資、講IP的時候,崔小山面對誘惑和挑戰時對初心的堅持。這個書店不僅承載著崔小山的理想,同時也像是這座城市里一座寧靜的島,讓面臨中年危機的馬科長舍不得回家。
張秋歌、蔣小涵、徐紹瑛、張可盈、劉曉曄、伍振國等眾多實力派演員化作形形色色的劇中人,帶著大家走進“正陽書局”,體味人生百態。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近些年在舞臺上并不多見的張秋歌。他飾演有些老年癡呆癥的崔大雪,有一場在天壇壇根兒底下,他恍惚穿越回幾十年前的戲,令人驚艷。回憶中,他還是風華正茂的大學生,滿頭白發的演員為了呈現青年時的狀態,聲音一下從滄桑變得清亮,還在地上打起了滾兒。有點作的表演,在現場看來毫無違和感,讓人不得不佩服。當他自言自語地說起自己因為怯懦沒能向心愛的姑娘表白,而姑娘在兩年后病逝的遺憾時,一大段獨白說得許多觀眾潸然淚下,讓大家看到他強大的控場能力,格外過癮。
劇中另一大亮點是飾演馬科長和載濤貝勒的劉曉曄。一向擅長演喜劇的他,這次飾演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一個是人到中年的馬科長,家庭生活出現危機;一個是沒落而仗義的載濤貝勒,都是說一句話就能讓觀眾笑出聲來的角色。尤其是馬科長因為不愿回家,到了家門口坐車里聽著電臺里劉寶瑞的單口相聲,一邊聽一邊給捧哏的那場戲,讓人捧腹大笑之后又能理解他的寂寞和無奈。
劇中幾位年輕演員的舞臺表現也令人眼前一亮,徐紹瑛扮演的書店老板崔小山是個“書癡”,掙點小錢維持生計,然后與人分享讀書的快樂,這就是他的人生目標。徐紹瑛的表演不急不躁,清新自然,他將表演生活化地附在了崔小山這個人物上,性格立體、形象分明。凡事拔尖出頭的北京大妞“楊小滿”的扮演者蔣小涵,以及一人分飾兩角的張可盈,也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在表演和故事之外,該劇舞臺也可圈可點。戲還沒開始,許多觀眾一進場,就拿著手機拍舞臺。這個劇的舞臺很簡單,灰瓦的屋脊,幾個書架,兩個門樓,影影綽綽的一個塔,幾乎就是全部的場景,但卻有著十足的韻味,讓人感受得到這個故事的北京味兒。
整場看下來,就像是在一張活起來的老北京地圖里穿梭,穿胡同去北海滑冰,聽見冰面上傳來的笑聲;來到輔仁大學那個三進院里,正房的窗臺底下,摸出載濤貝勒藏起來的立體畫片;在德勝門外關廂的曉市,看見沒落的貴族,捂得嚴嚴實實變賣家里的寶貝……更能看到今天的北京,小院里年輕人對北京文化的堅守。故事當然不完美,也有些多余的枝枝蔓蔓,但可以看得出,創作者對自己筆下這座城是由衷的深愛,他深情地懷念著過往,又毫不遲疑地走向更好的未來。
本輪將演出5場,持續至4月4日。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