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紅馬扛大刀”的門神是誰

2021-04-02 13:16:13

來源:互聯網

“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了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這是1945年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的歌劇《白毛女》中的經典唱詞,說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過年貼門神的習俗。然而《白毛女》中“騎紅馬扛大刀”的門神是誰呢?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河姆渡、半坡的建筑遺址中,可以確定“門”已經存在。根據杜佑《通典》記錄,商代就有了對于門的祭祀——“門祭”,門祭排在五祀中的第四位。門是家宅的邊界和連接內外的通道,因此門祭的功能是阻擋外邪侵入、保衛家宅安寧。不過商代的門祭只是望門拜祭,祭拜的是觀念中的神。

門神形象的演變,經歷了動物門神、神靈門神、人物門神三個階段。在西周的社會意識中有猛虎食惡鬼的觀念,連周天子宮殿的門上都畫著老虎。因此西周出現了最早的動物門神——虎。后來以虎為主的動物門神演變為門上的“鋪首”。漢代出現了神靈門神形象,最早的神靈門神即“神荼”“郁壘”。蔡邕的《獨斷》記載了東漢時期過年的風俗。當時大戶人家都在門上畫神荼郁壘二神的形象,并掛上葦索,期待門神將企圖入門的惡鬼捉住喂老虎。漢畫像石上的門神為神荼郁壘牽著猛虎。比神靈門神稍晚,東漢晚期出現了人物門神像,如河南方城縣漢墓出土的《材官蹶張》是怒目張弓的武士形象,遼寧旅順營城子漢墓壁畫中的兩位守門人是手持兵器和儀仗的武士。漢至隋的門神依然以神荼郁壘為主,人物門神只在帝王諸侯將軍等墓葬中出現。

唐代因佛教的興盛,門神出現了佛教的天王金剛天女等,鐘馗像開始出現,神荼郁壘衰落。明代前期隨著《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西游”等神話故事的廣泛流傳,“秦瓊敬德”取代“神荼郁壘”成為影響最大的門神,同時文官門神、童子門神也逐漸盛行。清代的門神繁復,各種類型與人物皆有,但并無新創。門神阻擋外邪保衛家宅的功能從西周時期奠定就一直不變,兩千多年間演變的只是門神的形象,不過神荼郁壘和秦瓊敬德依然是流傳最廣的老與新兩組門神。

關鍵詞: 大刀 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