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最北端的“通天塔”!它們是天人合一的標志

2021-04-02 11:18:59

來源:互聯網

北京中軸線最北端聳立著兩座高大的建筑,即鼓樓和鐘樓。觀天測地,定時齊政,在中國古代,這兩座建筑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因何居北 元大都的創新

在中國古代,鼓樓和鐘樓代表了國家報時的權力,每當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之后,都要頒布新的歷法,重訂時間標準。因此,自先秦時期一直到清代,曾經頒行過幾十種歷法。

歷法的頒行牽涉到年、月、日、時,報時的設施就顯得極為重要。在中國古代,報時工具主要是鐘和鼓,因其撞擊之聲可以傳得很遠。因此,由政府建造鼓樓和鐘樓,再造鐘鼓放在其中,以負責報時,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古時建造計量時間標準的器械,如簡儀、蓮花漏等是由主掌天文、歷法的官員負責;而撞擊鐘鼓以報時,則由特殊的軍士來負責。

北京作為大一統王朝的都城是從元大都開始的,大都城是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市,整個城市是按照諸多文化理念來規劃設計的,例如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就是按照《周禮·考工記》的理想都城模式來加以實踐的。而對鐘鼓樓的設計,則開創了一個新的模式,體現了一種新的文化理念。

在此之前的漢唐長安城及北宋開封城,鼓樓和鐘樓皆東西相向,并列在皇城的前面。彼時的鼓樓和鐘樓是都城中的輔助設施,都城設計者所突出的,只是皇城和宮城。

但是到了元代,都城設計者卻把鼓樓和鐘樓放到皇城和宮城的北面。這種設計模式體現出鐘鼓樓的地位要高于皇城和宮城。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中有兩大思想主題,一種是以北為尊,最尊貴的建筑應該放在最北端,典型代表就是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元大都的設計者把鐘鼓樓放到了皇城和宮城的北面,體現了鐘鼓樓要尊于皇城和宮城的思路——鐘鼓樓在北面,代表的是“上天”,而皇城在南面,是“天子”所居。

天人合一 鐘鼓樓成為標志

元大都設計者的這種“創新”模式,應該源自宋儒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宋代的儒學比此前的唐代有了進一步發展,是因為他們提出了“道”的概念。在古人看來,“天”是宇宙世界,“人”是世間社會,二者是無法“合”在一起的。但是,“天”有運行規律,即天道;“人”也有運行規律,即人道。只有當人道合于天道的時候,社會才能夠安定。“天人合一”指的是在“道”上的合一。

在元大都的設計者看來,人道與天道相合,就要有一個標志,這個標志,就是鼓樓和鐘樓,因此,當時人們把大都城的鼓樓稱為“齊政樓”。天地在不斷運行,由此帶來了一年的四季冷暖。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由此帶來了治亂變化。所謂“齊政”,只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美好理想,其實,有治必有亂,這才是真正的社會發展規律。

元大都的鼓樓和鐘樓是何時建成的,是由誰來主持建造的,史無明文。但是,從相關信息來看,應該是由主持元代歷法《授時歷》修訂工作的大科學家郭守敬來主持建造的,而且是在元大都城建成之時同時完成的。當時的計時工具,被稱為“碑漏”。史稱:“都城刻漏,舊以木為之,其形如碑,故名碑漏,內設曲筒,鑄銅為丸,自碑首轉行而下,鳴鐃以為節,其漏經久廢壞,晨昏失度。”(《元·齊履謙傳》)

計時工具必須經常加以維修,以保證計時的準確性。作為郭守敬的弟子,齊履謙完成了這項工作。“大德元年,中書俾履謙視之,因見刻漏旁有宋舊銅壺四,于是按圖考定蓮花、寶山等漏制,命工改作,又請重建鼓樓,增置更鼓并守漏卒,當時遵用之。”由此可見,最遲在大德元年(1297年),經過齊履謙的建議,元朝政府重新制作了計量時間的工具碑漏,并將其改稱“蓮花漏”,又重新建造了鼓樓,以及報時的更鼓。這項工作的完成,使得當時報時更加精確。

關鍵詞: 北京 中軸線 端的 通天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