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習慣日趨“線上化”,網購、到店……你青睞哪種購書方式?

2021-04-02 10:46:33

來源:互聯網

對很多讀者來說,逛書店是一種習慣,書店提供的不只是書,也是一個載體,承載人們對文化的向往與想象。

日前,2021年閱讀X論壇在北京舉行。從消費習慣轉變,書店面臨的問題等角度出發,本次討論聚焦實體書店如何轉型、如何結合自身特點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體驗。

當消費習慣日趨“線上化”,網購、到店……你青睞哪種購書方式?

讀者買書習慣進一步“線上化”?

在年紀稍長的讀者心目中,逛書店買書可能是童年不變的回憶。但如今,互聯網、電商平臺的興起改變了這個模式:按提示動動手指,一本好書也能迅速到家,還能享受滿減優惠。

此前公布的《2020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模碼洋規模為970.8億元。網店渠道保持正向增長,實體店渠道受疫情影響明顯,同比下降33.8%。

這個數據曾引發不少業內人士的討論。就買書而言,北京開卷研究咨詢部經理馮小慧提到,消費習慣線上化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疫情加快了這一趨勢進程,2020年圖書線上規模占比近80%,線上規模進一步增大。

“在這幾年的發展中,圖書銷售渠道從最早以線下新華書店作為主戰場,逐漸轉移到線上。線上渠道從最早的垂直類電商發展到平臺電商,線上集聚效應不斷增強。”她說。

從開卷提供的數據量來看,近幾年實體店在不斷改造升級,但其增速一直呈現正負波動式的發展;網店渠道的規模不斷擴大。

“線上渠道越來越深入到消費者的生活場景,能夠觸達更多的人群,當然折扣因素也是其發展的重要方面。”馮小慧認為,總體上主要是網店拉動了整個市場的發展。

實體書店可以怎么應對?

就圖書銷售渠道而言,“書店如何經營”一直頗受讀者關注。結合書店面臨的“網紅打卡”等問題,無料書鋪創始人張瀟認為,人們在意的是載體內容,書的紙質、電子、音頻等只是工具性的外殼。

包括場景設計、舉辦活動在內,對書店而言,從音樂到聽音樂,從內容到讀內容,一個文化空間要通過內容的策劃、設計、編輯和呈現,讓讀者愿意消費。

江景書店負責人王玉龍則提到,很多書店會面臨一些共同問題,比如產品單一等。新媒體時代如何打造高效運營團隊、如何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進行空間改造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將書店打造為多元化的文化空間”已不是新鮮做法。王玉龍表示,書店在經營時要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差異化的經營。

“比如,江景書店位于江西省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之間,收入主要來自于四塊:圖書作為基本盤,水吧臺是日常流水,文創禮品是我們未來業績的增長點,包括活動策劃等。”他說。

“內容”始終是關鍵

不過,無論載體、消費渠道如何轉化,都離不開好的圖書內容。消費方式變了,讀者需也更多樣化,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永遠是一個發力點。

根據文中前述報告,馮小慧提到,2020年新書品種規模達17萬種,較2019年同比下降了近12%。近些年,開卷通過觀察新書的占比情況,發現新書對整體市場的貢獻在不斷下降。

“出版行業作為以內容為基礎的行業,是靠內容驅動的市場,新鮮的內容不僅為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也為未來注入了希望。”她說。

馮小慧提到了“笑貓日記”系列,該作品截至目前已經出版27冊。老系列為新分冊的出版銷售奠定了基礎,每一新分冊在上市的當月或者次月都能進到開卷少兒暢銷書榜中。每一個新分冊出版上市之后,也會帶動之前上市的品種再次出現新的銷售高峰。

“結合這種情況,書店更應該圍繞受眾客群來進行店內商品的組織、陳列,從一個空間變成一個能夠滿足客群需求的場景空間。”她表示,未來讀者對內容的需求一直會在。

關鍵詞: 消費 習慣 日趨 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