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會議,能聚集像錢理群、陳平原這樣的文學大家?

2021-03-28 10:45:48

來源:互聯網

什么樣的會議,能聚集像錢理群、陳平原這樣的文學大家?

答案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北京大學教授樂黛云先生的自傳《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新書發布會。

26日的現場名家云集,一眾著名學者在九十歲的樂黛云面前自稱學生,她的學術人生更是予人諸多啟示。

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剪影

“今年我九十歲了,在北大七十二年。我與北大血脈相連,這里有我的老師、我的親人、我的學生們。我愛北大,愛她美麗的校園,愛她自由創新的精神。我深深感謝命運給予我的一切,光榮和卑屈、驕傲和恥辱、歡樂和痛苦、動蕩和寧靜……”在書中開篇《九十歲感言》中,樂黛云如是寫道。

在發布會現場,輪椅上的她看到這么多老熟人,也是非常開心,“我寫書的原則是,傻話和謊話一定不講。真話一定要講,可能講得不好。大家看這本書的時候,看到謊話一定給挑出來告訴我,就很希望聽聽大家的批評指正。”

樂黛云先生在《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中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求學經歷,以及從北京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后遭遇一系列的坎坷曲折——當過豬倌、伙夫、趕驢人、打磚手,最后又回到教學崗位。五十歲的她,在一般人以為“人到中年萬事休”的時候,毅然選擇了重新開始。此后,她重新煥發學術活力,在比較文學學科建設和理論開拓中披荊斬棘,取得了斐然成就:因為她,北京大學有了中國第一個比較文學研究機構;中國有了自己的比較文學學會;全國各高校有了一個又一個比較文學碩士、博士和博士后培養點;中國學者開始走向世界,并在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中擔任要職;而中國比較文學學科也成為整個人文研究中一條異常活躍的“鯰魚”。

樂黛云先生說:“命、運、德、知、行,這五個字支配了我的一生。”命運本來很可能安排她去擔任北京市領導人彭真的秘書,但她更喜歡學術;機緣也曾經使她可能成為一名外交官,但她選擇了留在學校。

50歲上路大器晚成

人生的關鍵是選擇,樂黛云堅信,“生命應該燃燒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煙。”

在學術人生分享會環節,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錢理群風趣地說道:“據說,樂老師的學生包括了好幾代人。如果這樣劃分的話,那么,我應該算是第一代的老學生了。樂老師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思想的自由、開放和活躍,和我們讀書時的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時代潮流是相當融合的。”

“50歲上路到今天,40年來,樂老師沒有停下來,這是讓我最感動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說,如果說50歲才冒頭那是時代的緣故,個人其實是很難把握大的時代風潮,細看履歷完全可以清晰看到她是如何奔跑,包括50歲出國念書、50歲才開始真正的英語學習寫作訓練諸如此類的。“有時候學生說來不及了,我說沒什么來不及,你看樂老師,從50歲才真正登上學術舞臺,今天的孩子們二十歲、三十歲就說太慢了、太晚了,完全不是這樣的。”

在陳平原看來,《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不僅是樂黛云一個人的自傳,也是近代史的一個側面。

九十年歷經滄桑,卻始終堅韌如初。樂黛云先生將自己一生的人生經歷,包括她的家庭

關鍵詞: 什么樣 會議 聚集 錢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