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4 11:32:43
來源:互聯網
青春校園情感題材網劇《暗戀·橘生淮南》日前在芒果TV和騰訊視頻平臺收官。整個故事以洛枳對盛淮南的暗戀為始,又以二人多年之后在振華中學校友簽到臺上偶遇時盛淮南一句意味深長的“好久不見”為終,呈現了絕大多數中國年輕人在暗戀經歷中所體驗的悸動與青春憂愁,也迎來了原著作者八月長安的“振華三部曲”系列改編的最終謝幕。
五年前,“振華三部曲”的電視劇改編作品《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曾在中國電視劇市場爆紅,掀起了“校園甜寵劇”的創作熱潮。但無論是2019年騰訊視頻播放的《暗戀橘生淮南》,還是剛收官的《暗戀·橘生淮南》,卻和近年扎堆涌現的青春劇較為雷同,在藝術質量上遺憾地未能再延續“振華IP”神話。
“振華三部曲”的昔日輝煌與無息落幕,與21世紀以來中國青春文藝市場有著共振命運。那么在“振華三部曲”之后,我們期待、或者需要怎樣的青春文化書寫?
“振華三部曲”開啟國產“校園甜寵劇”模式
所謂“振華三部曲”,源于八月長安自2009年起出版的青春小說《最好的我們》《瑪麗蘇病例報告》《橘生淮南·暗戀》,圍繞振華中學的少男少女講述了一系列青春時代的校園往事。作者以富有修辭性的細膩筆觸著稱,培養了大量讀者與粉絲,其改編的電視劇《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也接連成為“爆款劇”,掀起了“校園甜寵劇”創作風潮。
而在此前,我國青春文藝創作主要以文學市場為主陣地,得益于中國青年原創文學雜志《萌芽》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優秀的“80后”從此脫穎而出,其作品往往帶有濃厚的“殘酷青春”色彩。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晉江文學城、起點中文網等迅速崛起,促使作家寫作觀念、讀者偏好和作品風格,不約而同地朝向大眾化和通俗化轉變,也影響了青春題材電視劇的審美。
早在2012年,湖南衛視率先推出了“青春星期天”劇場(后更名為“青春進行時”),芒果TV亦憑借《旋風少女》《漂亮的李慧珍》等成為青春劇重要的輸出平臺。2014年,根據九夜茴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搜狐視頻自制劇《匆匆那年》,正式掀起“小清新”青春劇創作風潮,電視劇開始取代文學成為青春文藝的重要市場。
在此語境下,2016年,改編自八月長安同名小說的愛奇藝自制劇《最好的我們》以其真實的校園懷舊情感獲得了超過30億點擊量;次年深圳衛視和愛奇藝臺網聯合播出的《你好,舊時光》進一步發力,由此創造了“振華IP”神話。
“振華三部曲”在熒屏上的成功,開創了比先前“小清新”青春劇更明晰的“校園甜寵劇”風格,即:校園生活、懷舊文化、懵懂情感。三者的疊加和早些年趙寶剛“青春三部曲”為代表的都市青春勵志劇正式區分開來,成為當代青春題材電視劇的主流審美,迅速引起“80后”“90后”乃至“00后”的成長共鳴。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