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然 李龍吟 李唫 祖孫三代都愛戲

2021-03-23 16:32:57

來源:互聯(lián)網

近日,由國際著名導演陸帕根據(jù)魯迅名著改編的話劇《狂人日記》搬上舞臺,其中由68歲的李龍吟扮演的趙貴翁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了演員,李龍吟同時也以學者專家、著名劇評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了《狂人日記》的專家研討會上。李龍吟同時還是一名編劇,今年北京人藝的抗疫大戲《社區(qū)居委會》就是他擔任編劇的作品;中國國家話劇院2021年原創(chuàng)話劇邀請展特邀劇目——新疆話劇院的《金色的胡楊》也是他編劇的作品。

身兼多職的李龍吟出身藝術世家,他的父親李默然是中國家喻戶曉的著名表演藝術家,他的堂兄李如平是前中央實驗話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他的弟弟李龍躍是國家一級影視導演,他的妻子也是演員,他的兒子李唫,既是一名中戲博士畢業(yè)的導演,同時也在實踐中致力于戲劇專業(yè)研究。李龍吟一家祖孫三代都對戲劇藝術充滿了強烈的熱愛和責任感,在編劇、導演、表演、評論、研究等各方面全方位展示才華,為中國戲劇做出貢獻。

李默然:舞臺上的“活李爾” 電影中的“鄧世昌”

李默然是中國家喻戶曉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前中國劇協(xié)主席。

因家境貧困,李默然10歲才上小學,14歲輟學謀生,小小年紀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他做小販的市場里每天都有各種戲曲曲藝演出,他每天賣完香煙就溜去看,熱鬧的市場成了他的免費戲曲學校。18歲時,有個郵局的業(yè)余劇團排戲,他每天趴在墻頭偷看。一天,導演發(fā)現(xiàn)了他,因為剛好缺個仆人的角色,就讓他試試戲。他壓低聲音,做沙啞蒼老狀:“老爺,您回來啦!”導演大驚:“你簡直是個天才!”李默然因此有了他表演生涯的第一個角色。

業(yè)余演出的成功更激發(fā)了李默然當演員的愿望。1947年,東北文藝家協(xié)會文工團招收團員,李默然毫不遲疑地投身到這一革命文藝團體之中,從此,這位文藝戰(zhàn)士的舞臺生涯正式開始了。1951年,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成立,李默然在首臺劇目《曙光照耀莫斯科》中主演黨委書記庫烈聘。他還主演過《尤里烏斯·伏契克》中的伏契克、《第一次打擊》中的季米特洛夫、《膽劍篇》中的吳王夫差、《日出》中的李石清等角色。1986年,遼寧人藝在上海戲劇學院實驗劇院演出莎翁名劇《李爾王》,時任遼藝院長的李默然親自出演李爾王一角。他淋漓盡致的表演,讓國際莎士比亞學會主席菲力浦·布羅克班克看完戲后忍不住沖上舞臺與他擁抱,并激動地說:“你是中國的活李爾! ”

除了輝煌的舞臺生涯,李默然最被中國觀眾所熟知并銘記的角色,是電影《甲午風云》中的鄧世昌。這也是他接拍的第一部電影中的角色。李默然總說,鄧世昌這個角色是他“撿來的”,因為當時導演讓他面試的時候,原本想讓他演李鴻章,讓著名演員金山演鄧世昌,但金山當時有其他工作,身體也不太好。當攝影師和導演第一次見到李默然時,攝影師就對導演說:“你還找什么鄧世昌?他就是鄧世昌!”結果李默然第一次拍電影,就演了這么重要的一個角色。當時李默然滿臉都是青春痘,有人懷疑這樣的人能演鄧世昌嗎?但攝影師卻說:“臉上沒疙瘩的人,不是英雄!”后來李默然又拍攝了《兵臨城下》《走在戰(zhàn)爭前面》《檢察官》《花園街五號》《報春花》等電影。

2007年,中國話劇百年,李默然被授予白玉蘭戲劇藝術獎終生成就獎。他一生演了七部電影,六部電視劇,六十多部話劇,是唯一一位在紀念中國話劇百年和中國電影百年時都受到表彰的藝術家。

只讀過3年半小學,為何能有如此高藝術成就和社會威望?“勤奮學習,持之以恒!”李默然曾對此表示:“從我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起,我每天都要堅持二三小時的學習,雷打不動,從未中斷。”

李默然生前十分關心時事,也非常關心文藝,尤其是戲劇。年齡大了不方便外出了,但還是總跟兒子李龍吟打聽文藝界、戲劇界的事情。每逢新戲上演,都會問兒子什么時候去看,而且還讓兒子看戲時把節(jié)目單給他帶回來,還得給他講講戲怎么樣。李默然的孫子李唫后來也開始學習戲劇,這讓李默然十分欣慰。雖然祖孫倆戲劇觀念相差很多,但李默然總是愛和孫子談戲劇。當李唫導演的第一部戲《還看球嗎?》上演后,李默然見到李唫的第一句話是:“你辛苦啦!”讓李龍吟也感到很意外,因為李默然平時對后輩要求很嚴,從不說客氣話,可見他對兒孫從事戲劇內心有多么滿意。

李龍吟:能演能編能評論 在對父親的回憶中學戲

李默然之子李龍吟從小在遼寧人藝大院里長大,受父親和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演戲也有著很深的情結,甚至小時候曾經認為“人長大了不是演戲的,就是為演戲服務的”。但他剛剛懂事兒就趕上了“文革”,下鄉(xiāng)當了兵。1975年,中央戲劇學院招工農兵學員,他得知后就去參加了考試。但因為中戲不招當兵的,所以沒有錄取他。當時還在被審查的李默然知道了這件事,給兒子寫了封長信,勸李龍吟不要從事演員這行。“四人幫”粉碎之后,文藝的春天又來了,李默然演的戲在全國大火,李龍吟這才知道自己父親是這么有名的演員,自己心里想演戲的火苗也又點燃了,于是就報考了二炮文工團話劇隊。

從部隊文工團轉業(yè)后,李龍吟雖然不是演員了,但他對戲劇和表演的眷戀絲毫不減,經常在影視舞臺上客串一些角色。他將主要興趣和精力轉到了編劇和劇評方面,寫了很多作品和評論,質高量大,在戲劇圈中頗有名氣。他還擔任過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理事和北京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為中國戲劇事業(yè)付出了很多心血。

1980年,李龍吟還跟父親李默然一起合演了一部電影《走在戰(zhàn)爭前面》,給父親的角色當年輕時的替身。合作中,他就留心觀察父親怎么準備角色,怎么分析劇本。“雖然父親沒有教過我,但我可以說是一直在對他的回憶中學戲。”李龍吟追憶道:“父親演戲時,準備角色極其認真;分析劇本,他自己的筆記比劇本還厚很多;他演話劇,會提前半個小時候場默戲。我不只一次聽他說,‘演員進了化妝室,開始化上妝,就已經是這個角色了,不應該再有其他雜念,而是應該生活在這個角色當中。’所以有些人說,李默然演戲一上臺氣場就非常大。這是因為他默戲時間長,他提前進入角色了,他的思維,他的行動,他的感受,都是這個人物,在上場之前情緒積累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

這些年,李龍吟一直在演戲,有時一年要演兩三個戲。他說自己雖然不算是專業(yè)演員,但經常有人找他演戲,可能就是因為他對戲劇的熱愛和認真。“這一點,我父親對我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大的。盡管我還不能完全做到像他那樣,但我在努力做。我今年已經68歲了,演戲時我都會提前默戲,盡管有的戲我并不是主要角色,但我進了化妝室以后,不會再看手機。可現(xiàn)在絕大部分演員都不是這樣,有些人上場前還在側幕條看手機發(fā)信息,那你怎么能成為那個角色呢?”

李唫:傳媒“海歸”轉行戲劇導演 邊實踐邊研究

李龍吟的兒子李唫大學時學的是新聞專業(yè),后來到英國留學學的也是傳媒。回國后,在電視節(jié)目公司工作的李唫,因為被一些社會現(xiàn)象觸動,便在單位年會上弄了個小品針砭時弊。李龍吟看到后,鼓勵兒子將其寫成話劇,于是李唫便有了自己第一部話劇作品《曹操到》。演出成功讓李唫對戲劇產生了很大興趣,他報考了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博士,師從中國著名希臘戲劇研究專家羅錦麟教授。李唫的博士畢業(yè)論文研究的是關于“悲劇體裁在當代中國舞臺呈現(xiàn)”的問題。

這些年,李唫也導演了不少戲劇,包括《俄狄浦斯王》《城邦恩仇》《裘力斯?凱撒》《仲夏夜之夢》《殺死秋天的夢》《碧血丹心大將軍》等作品;還跟父親李龍吟合作過《還看球嗎?》《解藥》等原創(chuàng)話劇。從2017年開始,李唫在亮馬河畔一個仿古露天劇場排演世界名著,是目前北京為數(shù)不多在做室外環(huán)境戲劇實踐和研究的導演。

越學習越實踐,也讓李唫愈發(fā)覺得戲劇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也越覺得自己懂得還不夠,因此他到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走上了戲劇研究的專業(yè)道路。目前他正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宋寶珍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中國話劇編年史1907-2018》的撰寫;還在中央戲劇學院姜濤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中國話劇導演學派研究》的梳理研究;同時還在籌備話劇《小村號聲》《左家莊往事》的排演,以及話劇《百年守鍔》《北平的黎明》的復排演出。其中《小村號聲》由李龍吟編劇、李唫導演,父子二人再次合作,將在今年5、6月份正式搬上舞臺。

關鍵詞: 李默然 龍吟 祖孫 三代

推薦閱讀

今年慢綜藝16檔,出圈話題多為“尷尬”

發(fā)布于

簋街的色味與煙火

發(fā)布于

國產愛情電影面臨12年之癢

發(fā)布于

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開幕

發(fā)布于

年度“最美的書”揭曉,25種圖書獲獎

發(fā)布于

城市,如何更“適老”

發(f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