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語課》:2840個猶太人名編出的一門語言,是墓碑也是詩

2021-03-23 11:19:40

來源:互聯網

一個虛假的身份、一門偽造的語言、一對特殊的師生……這個周末,豆瓣高達8.3的《波斯語課》上映了,這是一部聚焦猶太人悲慘境遇,反思二戰的電影。沒有明星,并非出自名導之手,也沒拿過大獎,然而《波斯語課》這樣一部連名字都冷到不行的電影,憑借高口碑,去年的北京電影節上它一票難求。

一個不可能的故事:為保命而自創一套語言

關于《波斯語課》所要呈現的主題,大家很容易聯想到《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鋼琴家》《喬喬的異想世界》等經典。

而《波斯語課》則講述了一個近乎“不可能”的故事,它的戲劇性巧妙地集中為:主人公為了保命而自行創造出一種現實世界不存在的語言。這意味著隨時可能被拆穿,觀眾整個觀看過程中也都在替主角提心吊膽。

猶太人吉爾斯為了逃過屠殺,謊稱自己是波斯人“雷扎”,意外地成了德國上尉軍官科赫的波斯語老師,科赫一心想學波斯語,他渴望在戰爭結束后去往德黑蘭找哥哥并開家餐廳。而對波斯語一竅不通的吉爾斯靈感乍現,以集中營關押的猶太人的名字為詞根,編造出了一整套語言。

具體來說,他將集中營里猶太人的姓氏與名字拆開,作為他自創的波斯語單詞的讀法,并以德語注音,教給科赫。一個個平凡的猶太姓氏與名字,成了“樹”“肉”“湯勺”“桌子”……如此一來,單詞代表的實物與猶太人的名或姓形成對應關系,也就是語言學上的所指與能指結合,構成了語義。

700天2840個假波斯語單詞:窗內一場吟詩帶來最強戲劇張力

700天的時間里,他“編”出了2840個假波斯語單詞,而科赫也記住了2840個被他視作草芥的“無名之輩”的名字。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讓觀眾印象深刻,在集中營第一次清空后,從農場歸來的男主角在營地空地上,撿起一個布娃娃,很顯然,這是一個猶太孩子被帶走消滅時丟下的,娃娃上面還縫著的一個帶“AVIVA”名字的布條。男主角撕下了這張布條,等他回到曾經住滿了人如今卻是空蕩蕩的集中營宿舍后,他給這個名字賦予了“波斯語”的意義:生命。

再比如,片中有一場非常有戲劇張力的戲:窗外,猶太人被德軍虐待,槍聲此起彼伏,而窗內,科赫用他學到的波斯語單詞創作了一首詩,并朗誦給吉爾斯聽,這首詩是這樣的:“風把云吹響了東邊,那里處處是渴望和平的靈魂,我會幸福,隨著云飄向的地方”……這窗內外強烈的沖突,讓觀眾看得直起雞皮疙瘩。

一則人性的“寓言”:讓歷史記住這些名字

雖然同樣是聚焦猶太人集中營,不過《波斯語課》沒有過多地展現集中營的殘酷暴行,但這門假的波斯語帶來了多重諷刺。

科赫學習它,是想戰后開啟新生,而吉爾斯編造并傳授它,是為了求存活于世。

更具諷刺性的情節在結尾,活脫脫一則人性的“寓言”—— 科赫帶著吉爾斯逃出集中營,科赫問吉爾斯:為了這些無名之輩,搭上性命值得嗎?吉爾斯反問:只是因為你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才成了無名之輩。 吉爾斯逃了出來,他將記住的2840個遇難同胞的名字一一念了出來,而另一面,科赫在前往德黑蘭時,因為“假波斯語”而暴露了身份,在海關被捕……

這里也呼應了海報上的那句“記住你的名字”。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單》中記錄下的拯救、《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傳遞的愛情、《你的名字。》里命運的牽絆,《波斯語課》將“名字”與人存在的意義相關聯,是墓碑也是詩。

影片中,德軍在潰敗前企圖燒毀所有文件,抹去這些名字存在的證據,但這些名字卻憑借吉爾斯的記憶,再度重生。讓歷史記住這些名字,讓人類銘記這段歷史,正是如《波斯語課》這樣的反戰電影最大的意義。

聯手俄羅斯語言學家,開發出600個單詞的假波斯語詞典

記者看到,這部電影打上了“真實事件改編”的字樣,但是資料顯示,其改編自短篇小說《語言的發明》。

具體來說,該片編劇伊爾佳·佐芬15歲時,曾在報紙上讀到過這則報道,一直記在心里。多年后創作劇本時,他才發現類似的故事已被德國著名編劇、導演,榮譽金熊獎得主沃爾夫岡·科爾哈澤寫成了短篇小說《語言的發明》。佐芬與導演瓦迪姆·佩爾曼便在小說的基礎上創作出了這部電影《波斯語課》。

關于導演瓦迪姆·佩爾曼,他的導演處女作是2003年上映的《塵霧家園》,該片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等三項提名。佩爾曼有著猶太血統,他被《波斯語課》這個項目深深吸引。

大多數電影都把納粹描繪成戰爭機器,恐怖、邪惡,角色非常單一。但他想超越這一點,力求在人性化上找到突破,精心描繪出一個像其他人一樣感到嫉妒、恐懼和愛的納粹。“這種人性化并不是要以任何方式贊揚他們所做的事情。而是要把他們作為人來展示,這樣作為觀眾的你就會產生共鳴。你會說,(換做我處于那個情況)也許我也會那么做。”

影片中最令人驚奇的是,猶太人吉爾斯用囚犯的名字創造出一套波斯語,最后念出了2840個名字,讓在納粹集中營中死去的人被世人記住。據悉,為了創造假波斯語,導演和一位俄羅斯語言學家合作,專門開發了一套語法和600個單詞的詞典,把語言和難民營受害者的名字拆分后再組合聯系成詞根,并讓它聽起來像真正的東方語言。

因主創國籍等多種原因,遺憾落選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不過,最近圍繞它的一個熱門話題是,“因核心主創團隊國籍不符合要求,而落選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被影迷稱作“最大遺珠”。

據悉,該片完全在白俄羅斯拍攝,并且與白俄羅斯電影公司聯合制作,白俄羅斯于2021年初正式提交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原’最佳外語片’)”,但由于主要語言并不是提交國的官方語言,且大部分參與影片制作的主創也不是來自白俄羅斯,因此不符合該獎項的資格要求,被學院取消參賽資格。

關鍵詞: 波斯語 2840 猶太 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