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0 17:46:07
來源:互聯(lián)網
今年是魯迅誕辰140周年。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中,表現(xiàn)魯迅創(chuàng)作中國第一部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的經歷,讓很多人深有感觸。與此同時,在驅動文化傳媒的策劃和邀請下,享譽世界的波蘭戲劇導演克里斯蒂安·陸帕,也將他心目中的《狂人日記》搬上了中國戲劇舞臺。3月14日、16日,由陸帕擔任導演,樂曦、梅婷等主演的《狂人日記》在哈爾濱大劇院首次亮相,引發(fā)觀眾熱議。3月15日舉辦的專家座談會上,濮存昕、呂效平、劉杏林、于丹等專家學者和魯迅之孫周令飛等嘉賓,對作品各抒己見,表達了不同觀點。
“《狂人日記》不是傳統(tǒng)的演出”
演出從《狂人日記》開頭一段文言文所敘述的故事背景開始,講述者聽聞自己多年未見的老友生病,于是決定繞路探訪,他來到患病友人的家鄉(xiāng),卻只拿到了故交滿紙瘋言的日記。日記里記敘,這個尋常小鎮(zhèn)隱藏了一個巨大秘密:生活在這里的普通人其實都吃人!隨著講述者的探究,似乎又結出了新的秘密……陸帕的《狂人日記》,不是按照人們傳統(tǒng)的欣賞習慣講故事,而是通過表演、舞美、燈光、音效、多媒體等多元藝術手段創(chuàng)造多重視覺、聽覺的綜合感受,帶領觀眾如同懸疑探案或是心理分析一樣,抽絲剝繭、層層剝筍,進入“狂人”復雜的心靈世界。這,無論對演員,還是對觀眾,都是一個極具挑戰(zhàn)的過程。
習慣了傳統(tǒng)話劇中依靠臺詞表達的觀眾,不太能夠接受陸帕作品極為緩慢、充滿停頓的“陸帕節(jié)奏”。對此,陸帕認為,“人們不說的東西比說的東西重要太多,他們說出來的其實都不太重要,真正重要的在他們沒有說出來的東西里。”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呂效平評價認為:“這一版《狂人日記》不是一個傳統(tǒng)的演出。”
“扔掉所有的成見和標準答案”
曾經在電影中扮演過魯迅的濮存昕,在座談會上問出了一句很多人心中的疑問:“陸帕先生做的《狂人日記》,是大家想看到的魯迅作品嗎?”確實,對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都會覺得這版由陸帕同時擔任導演、編劇、舞美設計的《狂人日記》,不僅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魯迅作品,甚至和大多數傳統(tǒng)戲劇都非常不同。
“不喜歡準備好的劇本”的陸帕,將只有四千多字的魯迅原著小說,竟然改成了5個小時的大戲。他在編劇時加入了很多內容,構建了一個“魯迅宇宙”,其中不僅包括《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藥》《故鄉(xiāng)》等大家熟悉的魯迅作品中的元素,甚至很多中國讀者都不太了解的《風箏》,也成為劇中不可忽視的線索。
熟讀大量魯迅作品的陸帕,帶著無數的問題,像探索一個謎題一樣,對待魯迅和這部作品。伴隨著很多一直都被忽視的問題,似乎早已被人們熟悉的魯迅和《狂人日記》也重新變得陌生。在陸帕看來,魯迅不希望讀者是被動的,而是希望每個讀者通過閱讀他的作品,都能積極地啟動自己的思想和分析能力。如果說很多作品都是在給人們答案,那陸帕的這版《狂人日記》,則是扔掉所有的成見和“標準答案”,帶觀眾一起去探秘,去夢游,去對魯迅進行一次漫長的精神拜訪,去重新審視那些罕有人去真正追究的謎團。
“越經典的作品越需要時間磨合”
特意趕赴哈爾濱看戲的導演孟京輝認為:“導演陸帕用一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藝術家的視角,不僅為中國戲劇舞臺貢獻了一種文學解讀,還貢獻了一種關于夢境的節(jié)奏感?!犊袢巳沼洝废褚活w子彈,用慢動作射向一堵堅硬的墻壁,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愛情浸沒于柔情和悲傷的瞬間,像一聲嘆息融化在無言的天空下面。這是一部偉大、任性、寬廣而充滿激情的戲劇作品。”
魯迅之孫、魯迅文化基金會(中國)秘書長周令飛說自己看戲的時候“幾乎沒有一秒鐘是低下頭來的”,“在當今速度飛快的社會環(huán)境中,居然能夠看到這樣一種節(jié)奏的戲,令人非常驚喜。”于丹看完戲后表示:“偉大的人,總有一種預見未來的能力,穿越歷史的塵埃,給我們心靈敲起警示。這本小說最后一句話是‘救救孩子’。我是做教育的人,最大的憂慮是我們的孩子在周而復始的知識教育中總認同標準答案,把答案還給老師……所以我想,在《狂人日記》這本小說問世103年以后,被以這樣的方式搬上舞臺是一次集結號,它的意義和價值也許還要大于當年。”
該劇在劇終結尾時打出了“試演”字幕,表示目前這部作品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特別是結尾部分,在演出當天還做了重要刪減修改。陸帕自己也承認,該劇還需要繼續(xù)修改和打磨。在劇中扮演趙貴翁的李龍吟表示:“我們這個戲還沒完全排完,還是試演。越深刻的戲劇,越經典的作品,越偉大的導演,來排戲的時候,演員完成它的時候就越困難,越需要時間磨合。”
濮存昕則認為:“魯迅是中國太重要的一個人,有獨立品格、自由精神的人總是想去接近魯迅,去完成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思考。這部作品還是試演,我們應該允許這個戲有一個完善的過程。對這部作品的初試,我充滿了作為文化人的敬意。”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