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20:31:27
來源:互聯網
創作于1918年4月的《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正在央視熱播的《覺醒年代》第14集里有這樣一個場景:魯迅和朋友吃過晚飯后回到紹興會館,弟弟周作人對他說起同學楊開銘畢業后回鄉教書,時常接濟一名寡婦,卻遭到寡婦族人的非議。有一次他喝醉了,在寡婦家住了一宿,被人告密。結果寡婦家的族人一怒之下,就把寡婦沉塘淹死。
楊開銘因此失心發瘋,整日瘋瘋癲癲游蕩街頭,再也不認識人。魯迅聽罷,憤然地說人瘋了,天也瘋了。正在這時,表弟阮久蓀闖進來,嚷嚷著外面有人要殺他。后來經人解釋才知道,阮久蓀在來的路上,看到了很多餓死的人,遭受刺激導致神經錯亂。魯迅目睹這一景象,想到楊開銘的失心發瘋,還有菜市口行刑場面那蘸著人血的饅頭……便凝神構思,隨即提筆撰稿,創作出他首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對于這樣的劇情安排,魯迅研究學者谷興云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編劇制作團隊在考證歷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自己曾于多年前在《河北學刊》上發表題為《關于〈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原型阮久蓀》的學術論文,從魯迅保存的四封阮氏書簡中考證了這一原型人物。
講述
“狂人”原型是魯迅表弟阮久蓀
谷興云告訴記者,著名學者和作家王士菁在《魯迅傳》中敘述“狂人”原型發病情況之時,引述了一封病人所寫的絕命書,說此信現在保存于北京魯迅博物館。谷興云看到后,隨即向魯博求教,很快得到該館珍貴藏品,即魯迅保存的“狂人”原型阮久蓀的四封書簡(包括上述絕命書在內)的抄件。
四封書簡中的第一封,是致“母親大人”的,寫有神經錯亂的內容,而信末尾未標寫信時間。據《魯迅日記》1916年10月30日記載,“上午得久孫信”,晚上“久孫到寓”。31日,“下午久孫病頗惡,至夜愈甚,急延池田醫士診視,付資五元。旋雇車送之入池田醫院,并別雇工一人守視。”(按,久孫即久蓀。)谷興云推斷,從日記這些內容可知,阮久蓀這封信寫于他抵達北京后入池田醫院前,即1916年10月30日夜,或31日上午。信封上面寫有“自北京緘寄”字樣,但未貼郵票,無郵戳,故知未曾投郵。
眾所周知,紹興以出師爺(任州縣等衙門文秘、謀士、訴訟等職務)聞名于世。谷興云介紹,阮久蓀兄弟當時都在繁峙縣縣衙做“師爺”。因經常幫知事出主意,所以遭到別人忌恨,以致紳商人等密議,通過沿途賄賂,設計陷害他們兄弟二人。“或許是因為在官場遭人陷害的緣故,阮久蓀壓力太大,以致精神失常。到北京后,魯迅見他神情恍惚,遂送他到醫院治療,還幫他付了診金。”谷興云說道。
佐證
周作人著作記述“狂人”確有其人
記者注意到,周作人在其所著《魯迅小說里的人物》“狂人是誰”這一節里,對此也有詳細的記述。周作人說,這人乃魯迅的表兄弟,“我們姑且稱他為劉四,向在西北游幕,忽然說同事要謀害他,逃到北京來躲避……魯迅留他住在會館……帶他去看醫生,車上看見背槍站崗的巡警,突然出驚,面無人色。據說他那眼神非常可怕,充滿了恐怖,陰森森的顯出狂人的特色。魯迅給他找妥人護送回鄉,這病后來就好了。因為親自見過‘迫害狂’的病人,又加了書本上的知識,所以才能寫出這篇來。”
對此,谷興云表示,周作人筆下的“劉四”便是阮久蓀,久蓀在阮家兄弟里排行老四,他的母親是魯迅的姨母,比魯迅小好幾歲,但比周作人要大。他們姨表兄弟之間關系很好,常有往來。“1916年10月底阮久蓀在北京發病時,周作人還在浙江老家中學教書呢。所以是當時在北京的魯迅,將久蓀送到醫院診治。我推測,在周作人1917年到北大工作后,魯迅于1918年創作《狂人日記》時候,向周作人聊起這段往事。于是,后來周作人在所著書中,轉述了魯迅的這些說法。”
講述人物
曹磊:焦油抹手扮“煙民”魯迅
在熱播劇《覺醒年代》中扮演魯迅的曹磊,近日在記者專訪時透露,為了真實表現出魯迅手指被煙熏黃的情形,他把焦油均勻地涂抹在指縫中間,呈現出熏黃的效果。
增加臺詞表現幽默風趣
有網友在觀劇時彈幕留言說劇中的魯迅很高冷。對此,曹磊解釋說,魯迅先生有很多面,高冷、犀利都是他的一面,同時他也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