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的“人間真實”不必靠賣慘來實現

2021-03-17 18:01:21

來源:互聯網

以戲劇人生存狀態為焦點的綜藝節目《戲劇新生活》上線兩個月,中間經歷一個春節,依然以9.4的豆瓣高評分,繼續著開年綜藝一匹黑馬的態勢,其口口相傳的良好口碑,在近幾年綜藝市場也是罕見的。

這部原創國綜融合了戲劇行業的諸多元素和生活類慢綜藝的呈現手法,請來八位戲劇人在烏鎮集體生活兩個月,其間要不斷創排劇目。節目組在選人上下了番功夫。劉曉曄是曾在德云社學過的戲劇演員,《兩只狗的生活意見》里的挑梁大角;趙曉蘇畢業于中戲導演系,孟京輝戲劇工作室的導演組成員;修睿是喬杉的搭檔,春晚小品節目的常客;劉曉邑曾以《戰馬》中文版木偶組導演和演員的身份,受英國國家劇院邀請遠赴倫敦;吳彼,國家話劇院演員,但混個臉熟全靠在《歡樂喜劇人》里和金靖搭檔演小品;丁一滕,享譽世界的歐丁劇團唯一的中國演員、90后海歸戲劇博士;劉添祺,2019年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單元“最佳戲劇獎”大獎得主,其自編自導自演的《雞兔同籠》被業界公認為“從容有致、樸實無華、四兩撥千斤”的佳作;中途加入的吳昊宸也是中戲畢業,因在《歡樂頌》里演應勤而為人所知。

藝術本身的吸引力被哭“窮”所遮蔽

有意思的是,幾位在戲劇界也算有頭有臉的人物,來到《戲劇新生活》就成了“灰頭土臉的哥哥”,他們像路人一樣穿梭在烏鎮的大街小巷,根本沒人認識他們。這從某種程度折射出戲劇的困境,如果具體到數字,可以體現為中國話劇全年的票房,可能都抵不上一部不怎么大賣的春節檔電影。自然而然的,戲劇人的生存狀態和回報,與影視演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就這樣有意無意的,“窮”成了《戲劇新生活》先聲奪人的“主題”,月亮之外的六便士之問一次次反復出現在節目中。幾位戲劇人在首期節目中就相繼回答了黃磊的提問:現實中,只做舞臺表演(沒有影視劇表演)能不能賺著錢?老大哥劉曉曄表示“能掙錢”。“那您的存款有多少?”“兩萬多”……大寫的尷尬一時間溢出屏幕——《兩只狗的生活意見》迄今已演出2000多場,但主演手里的存款就兩萬多塊。聊起收入,大家顯然都有話要講,話劇演員排一天戲200元,比裝臺師傅掙得都少。為生存,只能各憑本事,哪位戲劇人沒為生存苦惱過?為了還原戲劇人的原生態,節目組讓這幾位戲劇人在排戲之余,繼續承擔起當街賣票、拉贊助的活計;于是,我們看到了他們一次次拉下面子為了劇場的租金而討價還價的辛酸。

戲劇人太難了!這個真人秀節目因為將不為人知的行業內情曝出上了熱搜。與之相對應的,一些網友也提出了些別樣的觀點。比如:當下戲劇行業經歷了近二十年的發展,現狀已大大改觀。疫情前,三五百元一張的戲票動輒一票難求,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甚至是烏鎮戲劇節也是常事。

這種有些奇怪的錯位,引出了一些更深層的思考。比如,有戲劇界人士指出,即便在世界范圍內,戲劇都是一門小眾藝術,很多在舞臺上成名的演員同樣是沒錢了去拍影視劇,有錢了又回來做戲劇。真正的熱愛,是不會被窮困擋住的。刻意在節目中強調、放大戲劇人“窮”,反而遮蔽了戲劇藝術本身的吸引力。現在的狀況就是這樣,前幾期節目中,幾位戲劇人創排出不乏亮點的原創劇目,它們本身足夠吸引眼球,更值得引起討論,作為藝術表達形式,戲劇天生是能引起共情的。這種共情不只是創作者與作品的紐帶,更是觀眾與作品的情感連接。令人惋惜的是,觀眾的注意力顯然都被“窮”給帶跑了。

戲劇的“人間真實”不必靠賣慘來實現

關鍵詞: 戲劇 人間 真實 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