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17:31:15
來源:互聯(lián)網
有一個新詞最近在社交媒體上走紅——“累丑”,詞義無需贅述。伴隨“累丑”而來的是一場爭議:有人認為這個詞太俗,而其表達的含義無非是“憔悴”;有人更對當代網友的整體語文水平憂心忡忡;但也有人主張“累丑”更直接地表現(xiàn)出當下的身心狀態(tài)。
說實話,“累丑”確實俗了些。在浩瀚的詞庫、文庫里,除了“憔悴”以外,“倦容”“疲態(tài)”同樣常用;“枯槁”“枯竭”“頹唐”較書面;“為伊消得人憔悴”“人比黃花瘦”則典出詩詞,更為文雅。
其實“俗”不是缺點。任何語言都有雅俗之分,但雅俗不等于貴賤,“俗”更不意味著粗俗。“累丑”一詞中的“累”和“丑”均為常用字。無論書面還是口頭,以“累”或“丑”組成的詞出現(xiàn)頻率極高,如:勞累、連累、拖累、丑陋、丑聞、丑態(tài)。既然這些詞語稀松平常,那么為何“累”與“丑”結合在一起,會引起如此不適?
語感是一個因素。從字面看,“累丑”是并列結構,但從“因累生丑”的詞義出發(fā),又略帶偏正色彩,因而這個新詞的構造略顯畸形。再以“累”“丑”二字而論,雖然“累”字作“疲勞”解時可用于“累然”“累乏”等詞,但總體上鮮少作為修飾字前置;“丑”字作“丑事”解時雖可用于“家丑”“國丑”等詞,但使用頻率也較低,更不用說被“累”“窮”等字修飾。簡單來說,許多人之所以對“累丑”不感冒,并不是為“憔悴”鳴不平,而是這個詞的構造過于簡單粗暴,讀起來實在拗口。
既然如此拗口,又為何會流行?這與近年來網絡上掀起的“real風氣”不無關系。從“扎心”到“打工人” “干飯人”,再到“累丑”,這些梗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對于負面情緒的毫不掩飾。在社交媒體時代,信息在人與人之間精準有效地傳達分發(fā),這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了固有的話語體系,尤其影響著年輕網民的“畫風”。無論是成語的“新解”,還是詞語的新造,人們愈發(fā)主張精確,避免晦澀,追求直接,拒絕委婉,用簡單甚至簡陋的語言 “一刀扎進老鐵的心窩”,借以自嘲解乏,抑或抱團宣泄。對于這種心態(tài)和由此產生的語言現(xiàn)象,我們應該正視使用者所處的環(huán)境、所受的壓力、所體現(xiàn)的狀態(tài),而非一味居高臨下地對他人批判指正。
至于“累丑”是否會影響漢語的美感,進而玷污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不必過分恐慌。中華文化從來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演進的;漢語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兼容并蓄的。 “沙發(fā)” “咖啡”“幽默” “邏輯”……這些外來詞歷經時間洗禮成為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給力” “月光族”等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詞同樣有著鮮活的生命力。這些非原生的詞匯逐漸為人接受,卻也并沒有因此讓原生詞從字典以及生活中銷聲匿跡,只是使用的場合發(fā)生了變化。
當然,我們還是要對“累丑”有所警惕,因為網絡語言的簡單化趨勢可能會對使用習慣乃至思維方式產生限制,以至于讓人忽略了漢語本身復雜的美感,甚至還會鬧出“實體錢”的笑話。我們并不畏懼“累丑”成為一個詞語,而是擔心“累丑”會成為率先想起、只能想起的詞語。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
發(f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