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把“中國的灰姑娘”畫得如此美妙絕倫的人離開了

2021-03-07 16:01:24

來源:互聯網

2009年的時候,因為個人喜好開始購買一些童年讀過的老書,那些老書里藏著好多溫暖過我那單調童年生活的故事。于是產生一種想法,把這些老書重新出版。

有一次,我淘到一本法文版的圖畫書,看圖畫是一個少數民族的故事,畫風唯美精致,且一點也不覺得陳舊。后來一查,才知道這本書的名字叫《金鞋》,是中國版的灰姑娘的故事。畫作者叫俞理,因為喜歡她畫的畫,便開始尋找她的作品,陸續淘到了《1到0》《小林積肥》《阿布加和中國醫生》《小兔小小兔當了大偵探》等多部作品,每本都讓我愛不釋手。后來一打聽,才知道她原來是我的同行前輩,她是(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美術編輯,也是一位優秀的童書插畫家。

2011年,我們計劃出版俞理老師的作品,是《中國優秀圖畫書典藏·第二輯(俞理)》。在好友殷健靈和馮念康老師幫忙下,通過同是兒童插畫家的何艷榮老師聯系上了俞理老師,記得大約是2011年初夏,我與她第一次見面,去找她簽訂出版合約,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見面居然約在了醫院里。她因為身體不太好正在住院治療,本想等她出院后再去拜訪,她卻說她家離市區比較遠,她住院已經治療一段時間了,好了很多,下午治療結束后,就比較方便見面了。

我們是下午三點多到的醫院,她已經在病房外面走廊上等我們了。那天她穿著住院服,氣色看起來還不錯,圓圓的臉微笑著,用溫溫和和的嗓音,向我們講述著她當時創作那些故事的過程,記得她說:那時候畫畫是最開心的事情,每一個故事,不分大小,也不分長短,更不分稿費多少,只要是畫喜歡的故事,就是開心的事情。那時候有的作品給她的創作時間緊,為了按時按質量交稿,減少睡覺忘記吃飯都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感到充實而滿足。我問她現在還畫作品嗎?她說還要畫,不過因為身體不太好了,精力不濟就畫得少了。后來聽說她為彭懿老師編輯的《安房直子幻想小說》畫了無比精美的封面和插圖,那套書至今都堪稱完美。再后來我們出版了她的個人專輯《中國優秀圖畫書典藏·俞理》,書出版后許多讀者反饋給我們說:這些作品是他們童年最美好也是最溫暖的記憶。

十年之后,2020年11月14日,我們的《中國優秀圖畫書典藏》新版推出,想為這批老人家的創作故事留下一些影像資料,于是想辦法聯系俞理老師(其實是聯系到了她的孫女何珈)。之前聽說俞理老師身體不太好,擔心不能見面。當確認她能見我們的時候,我們好激動,我還專門邀請了央視工作的朋友,借助她的專業,幫我們完成這次采訪任務。不過何珈也提醒我們說,她奶奶聽力不太好,加上上次不小心摔了跤,走路也有點問題,只能在家里見我們。

說實話我去之前也很忐忑,擔心打擾到她。我們約到上午十點過去,她兒子和孫女在院子里接到我們,一起進到她房間里,她已經安靜地坐在沙發上等我們了。當我看到她第一眼的時候,那熟悉的微笑一點沒有改變,她第一時間叫出了我的名字,她說我沒有變,我說我胖了,她說她瘦了,說的時候還用手指按了按她的臉頰,那一刻我的眼淚都快出來了。沒想到十年不見,她還依然記得那個在醫院見面的下午。

她提到我們把《1到0》兩個版本巧妙地做到一起,她很喜歡;她還提到《金鞋》精裝版做得很好看,顏色還原很好,比之前出版的版本印刷得好很多。也在那天,我才知道她畫的第一本兒童作品居然是《小林積肥》,她說為了畫那本書里的小孩子,她真的去農村畫那些小朋友的寫生畫,找到真實的感覺而創作出來的。還有一本《阿布加和中國醫生》,我覺得那本書國際感特別強,她說那是她看到當時的一些紀錄片,覺得里面的故事和非洲女性特別的美,她先畫出了這么一組故事畫,后來大家都喜歡這組作品,才請黃亦波老師配寫的文字。我們今天再來讀這個故事,再來看這些畫,依然那么有溫度,如一個沉浸在純凈天空里的天鵝,靈動而優雅。

在與她近兩個小時的聊天中,她時而深思,就如在記憶里尋找那些散落了的瞬間;時而發出爽朗的笑聲,無憂無慮如一個開心的孩子。當采訪結束的時候,我們不舍地與她合影告別,并說好明年春天再去看她。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她雖然聽力不太好(我們的問題和交流內容,要寫在一個黑板上給她看),但她回答時,思路和記憶依然清晰,特別是講到她給她媽媽畫的那幅畫的時候,我看到了她眼中的小女孩般純凈的樣子。我想也許每一個人,無論年齡多大,當回到媽媽的世界里,永遠是個孩子。也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俞理老師的作品,為何那么的干凈唯美,為何那么的溫暖又不乏力量,這都源于她內心對孩子的愛,源于她內心那片執著而美好的愿望。

從2020年11月到2021年2月,匆匆三個月,驚聞她離去的消息,好難過好不舍,本來說好今年春天再去看望她的,本來說好我們把《阿布加和中國醫生》精裝版拿給她看的,然而她沒有等我們,她失約了。我只能在這個沒有俞理老師的春天,看她留下的如春天般的畫與色彩,開始思念她!

關鍵詞: 那個 中國 灰姑娘 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