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野炊有多風雅?看這里

2021-03-04 17:17:00

來源:互聯網

進入3月,由廣州藝術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惠風和暢——明清春天題材繪畫展” ,也來到了展期的最后一個月。

這個在廣州藝術博物院一樓中國歷代繪畫館展出,以“春天”為主題的展覽里,有一個“雅:詠春雅會”,主要展出古代文人游春、修禊題材的作品。

館內專家指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春時節外出郊游踏青、暮春三月上巳節舉辦祓禊活動自古盛行。從民間祓禊活動演變而來的“蘭亭修禊”等雅集活動,則為這一節日注入了文雅的情調。東晉王羲之一篇流芳千古的《蘭亭序》更是讓“蘭亭修禊”“曲水流觴”也成為中國畫中表現春景特有的題材。

“曲水流觴”作為中國傳統的一種文人游戲,基本形式是參與者坐在彎曲的水流兩旁,在上流浮置酒杯,任其漂流而下,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得飲酒賦詩。據一些學者的研究,這種玩法出現的時間,比較可信的是《南齊書》中的記載,即馬融《梁冀西第賦》中所寫的“西北戌亥,元石承輸。蝦蟆吐寫,庚辛之域。即曲水之象也。”推測在漢恒帝永壽 (公元155—158年)之前已經產生。又《宋書》載“魏明帝天淵池南,設流杯石溝,宴群臣”,可見曲水流觴在魏明帝(公元227—260年)時已確鑿存在。

讓曲水流觴成為老百姓也能津津樂道的風雅游戲的,應該說是王羲之和他的“蘭亭集序”書法作品。這件“天下第一行書”流傳百代,連帶著讓人們記住了那次春日溪邊的雅集。

有研究者指出,曲水流觴在魏晉南朝盛極一時,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內容、形式和意趣逐漸固定,有了“流杯池”“流杯亭”這樣一些常設的設計,成為中國傳統園林的“程式化景觀”之一。這種玩法也影響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日本著名的“流水素面”據說就和曲水流觴的玩法有著某種關聯。

熟悉廣州歷史文化的朋友可能知道,在南越國宮苑遺址中,也發現有蜿蜒曲折的曲流石渠。這可是漢初的遺跡,它和曲水流觴有沒有關系呢?如果有,那豈不把曲水流觴的出現年代大大提前了?

記者為此特意請教了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全洪。他表示,之前專家們對此也確實展開過探討,但無論從文獻記載還是實地考察的情況來看,都還不能得出南越王宮里的人曾經在曲流石渠里玩過曲水流觴的確鑿結論。實際上曲流石渠的整個設計,中間也有一些位置可能是不太適合酒杯流過去的;而且這種人工石渠,與自然水體的那種不能預測流杯會在哪里停下的趣味感相比,應該還是有差距,所以還不能把“曲流石渠”和“曲水流觴”隨便畫等號。

但“惠風和暢——明清春天題材繪畫展”中的畫作描繪的那些瞬間,確實能讓人感受到舒適曠懷的美感。而能把一個野炊玩出如此多的花樣,估計富裕、閑情、文化是缺一不可的吧。

關鍵詞: 古人 野炊 風雅 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