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燕歸來 這個北京大爺擅長做這些“小玩意兒”

2021-03-04 11:46:25

來源:互聯網

在策劃老北京民俗“小玩意兒”——“耍貨”(現稱“玩具”)專題時,兩個古老的民間小物件牢牢地拽住了我的目光——未見實物,雖然只是畫冊上的兩張圖,造型并非有鶴立雞群氣象,但是一股莫名的好奇心驅使我想跟它們會一會。

幾經周折,跟先前采訪過的面塑傳承人彭小平老師聊起此事,他說有一位老哥——王文運是把好手,擅長做這“小玩意兒”。

真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這樣,我敲開了王文運老爺子位于北京通州的家門。老爺子身材魁梧,面色朗潤,慈眉善目,說起話來倍兒“哏兒”。邊囑咐老伴兒沏茶邊說:“搗鼓這些‘小玩意兒’就是占地兒。”

記憶中的風景

太平燕,又叫“甩燕兒”,外觀模仿的是“北京雨燕”。

甫一坐定,總算一睹了我心心念念的“小玩意兒”的真容,老爺子示意我上手試一試,“從未玩過,哪兒會這個啊?”我心想,便抓起其中的一個轉起來,露怯得很,居然還把絲線給玩打結了。老爺子笑了笑,接過我手中的“小玩意兒”,瞬間轉動自如,只聽見耳畔傳來“嘎吱嘎吱”聲響,一聲緊過一聲,如在擊鼓催征,名曰“吉祥鼓”。另外一個大它幾號的就是“太平燕”,老爺子起身挪到客廳中央“耍”起來,“嘰嘰”“嚓嚓”聲音攆著聲音似在推圈劃拳打太極。

兩個“小玩意兒”都會“發聲”,華山論劍,難分伯仲。吉祥鼓,更側重聲響,輕搖慢轉,聲若鼓瑟,轉速急遽,嘈嘈如急雨;太平燕,上下翻飛,模樣楚楚可人,聲似雨燕呢喃,清越熨帖。都是老北京人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小玩意兒”。

可是,在很長一段年月里,難覓其蹤,一些人慨嘆道:“絕跡了,太可惜,上了年紀的老北京人小時候誰沒玩過。”

據史料記載,太平燕,又叫“甩燕兒”,外觀模仿的是“北京雨燕”(也就是老北京口中的“樓燕兒”),系老北京“耍貨”中的一種節令玩具,多見于春節廟會。

吉祥鼓,也有人叫它“好運鼓”“吉利鼓”“搖搖鼓”“轉轉響”,起源于古人制作的陶鼓,隨著時代演變,其逐漸演化成老百姓祛病辟邪、祈求平安、喚來財運的一種民俗“小玩意兒”,也是春節廟會上備受孩子青睞的一種“耍貨”。

春節,老北京人,尤其是孩子不去逛逛廠甸廟會,等于沒有過年。孩子們多半迷的是“耍貨”攤兒,見著“小玩意兒”走不動道兒,哭著喊著要帶回家,小販見狀遂大聲吆喝起來:

小玩意兒,獨一份兒

小孩玩著真有趣兒

不給買,噘著嘴兒

撒潑打滾不愿意兒

一對一對掉眼淚兒……

大過節的,拗不過小孩的哭鬧,大人們只好掏腰包。

在很多民國文人的筆端下,抑或呈現舊京春節民俗的影視鏡頭中,不難發現這常見的一幕。

然而,從1950年開始,隨著舊城改造等諸多因素制約,廟會一度取消,市場急劇萎縮,過去靠“耍貨”糊口的手藝人,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給孩子們帶去無限歡樂的一些“小玩意兒”也漸漸定格為一代老北京人記憶中的一道風景。

“耍貨”也能謀生

童年是回不去了,但是父輩們制作“耍貨”的一招一式如計算機編程般都錄入了老爺子的腦瓜子里,這輩子是忘不掉了。

每個年代都有專屬的記憶。時代的車輪轟隆隆地往前開,很多事與物都在隨風而逝,但是在迅疾而過的一幀幀風景里,總有一些東西擱淺在隱秘的角落,不斷地被一些人拾起、回味。

撿起祖上的老手藝,是王文運組建了小家庭

關鍵詞: 京津 歸來 這個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