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版”清明上河圖回眸細讀上海前世今生

2021-03-04 09:46:13

來源:互聯網

歷時四年,16區16卷“海派文化地圖”叢書在滬集結出齊,繪就“海派版”的清明上河圖。3月3日,叢書讀書會首站在閔行區啟動,未來主創團隊將陸續在多個區巡回分享,向讀者解讀上海的前生今世。

叢書運用新穎的地圖概念,按照上海行政區劃,逐一解析海派文化在各個區的地理分布、歷史淵源、發展傳承與多元特質,串聯起一個個海派文化地標、人物。僅從各卷書名就可一窺上海16個區的特色與風情——閔行卷《春申季風》、青浦卷《崧澤之光》、松江卷《錦繡云間》、奉賢卷《古華賢情》、嘉定卷《吳疁風華》、寶山卷《淞濱漫話》、金山卷《山海雅韻》、崇明卷《東海瀛洲》、楊浦卷《滬東風云》、靜安卷《上海藍調》、普陀卷《蘇河競秀》、徐匯卷《海上文脈》、長寧卷《西區漫步》、黃浦卷《申江往事》、浦東卷《都市傳奇》、虹口卷《海派源流》,16卷讀本連貫起來,串聯成“珍珠項鏈”。

16冊500多個故事,記載構筑了上海萬花筒般的城市精彩。這背后離不開各卷本作者團隊實地調研采訪,力求挖掘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線索;寫作期間,大到文章的編排,小到英文書名的用詞,叢書幾易其稿、匯編成冊。“依山多仁,傍水常智,鄉處者多厚重,城居者常機靈,環境移人塑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該書序言作者、學者熊月之如是總結:尋根溯源,綜核名實,異彩紛呈之海派表象背后,確乎有其統一的海派內核——或為繪畫、戲曲,或為音樂、文學,或為服飾、飲食、建筑,但都離不開商業性、大眾性、靈活性與開放性。

“上海每個區或多或少都保留了體現海派文化特色的歷史遺存,同時仍在不斷積累、沉淀和興起文化的新思潮、新創造和新成就。”該叢書編委會副主任兼總主編柴俊勇談到,厘清海派文化的發展脈絡,豐富海派文化的內涵,繪制好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圖,可以為海派文化研究傳播提供源頭活水,也能讓市民游客更好地了解身邊的上海。以《春申季風》為例,全書向世人講述了馬橋文化的歷史淵源,透射出“先有上??h再有上海市”的閔行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蘊。

業內期待,這套叢書不僅讓新老上海人讀懂上海,還能衍生相關文創、文旅產品,成為了解上海、游覽上海的“指南”。未來,圍繞“海派文化地圖” IP,主創團隊將通過主題講座策劃、海派文化微電影拍攝、動漫作品創作、文創郵票郵品設計等,打造日益多元化的“海派文化地圖”傳播矩陣。

關鍵詞: 海派 清明上河圖 回眸 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