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2 12:31:36
來源:互聯網
花園,是懷柔區楊宋鎮的一個行政村,位于北京電影學院新校區南側。據說這村名的來歷,與遼代蕭太后有淵源。相傳,蕭太后特別喜歡花,許多叫花園的地方都與她有關。史書《長安客話》卷八有云:“上花園相望有下花園,并遼蕭太后種花之所,遺址尚存。”又傳,距懷柔城東不遠處的花園村,也曾是蕭太后種花、賞花之地。如今,上花園也好,下花園也好,懷柔區花園村也罷,這些花園早已是滄海桑田,留下的只是一個讓人想象的蕭太后與花的故事而已。那么蕭太后當初為何選在懷柔的花園村種花?這里到底有什么鮮為人知的故事?
花園探源
據《懷柔文史鉤沉》一書記載,天顯十一年(936年),石敬瑭反唐,獻燕云十六州于契丹,北京成了遼的陪都南京。此后,懷柔曾是遼室貴族大規模賞花納涼的場地。早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時,就在陪都南京建有涼殿,供遼帝賞花、納涼之用。應歷十九年(969年)遼景宗即位后,他的妻子蕭綽皇后認為,涼殿建在城區,視野不夠開闊,活動范圍有限,于是于景宗三年(971年)至四年(972年),選定華林、天柱二莊另建規模更大的涼殿。華林即今順義花梨坎,天柱即天竺。
雍熙三年(986年)蕭太后御駕親征于涿州東南駝羅口,打敗宋軍,班師回京。安國定邦后,已過喪夫祭日,年方三十三歲統帥全國軍政大事、馳騁疆場的皇太后在閑暇之時,甚感郁悶,遂將賞花納涼之處北擴至當時的懷柔,且北至大水峪、南至廟城、東至宰相莊、梨園莊、駙馬莊、太平莊、花園一帶的廣大地區。蕭太后選中有臥龍尊鳳之稱的花園村作為御用花園,又在園東南建起供其和宮室貴族賞花納涼用的亭臺樓閣及看花臺。時至今日,當地村民均知道看花臺的準確位置。據花園村老人回憶,小時候他們經常到古看花臺遺址處玩耍,那時的古看花臺僅剩下一個高臺和一些碎石頭了。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因平整土地、農田基本建設,這些剩余的遺跡也蕩然無存。
這里為何起名花園村,《遼史·地理志四》記載:“順州領懷柔縣,城東北有華林、天柱二莊,建涼殿,春賞花,夏納涼”。作為遼帝、遼太后在“南京”的巡游之地,“遼景宗乾亨四年(982年)正月己亥年,如華林、天柱二莊”;圣宗時,多次幸臨。《圣宗紀五》載:“統和二十一年十月多丁巳朔,駐蹕七渡河(今懷柔城南)圣宗家廟(今懷柔廟城)”。據此分析,以“仙圣臺院”為中心,東距三華里建筑御花園和納涼、賞花的“看花臺”,西距三華里建筑拜佛、賞花駐蹕的“圣宗家廟”(今懷柔廟城),是順理成章的事。
回望歷史,當年蕭太后站在花園村看花臺,極目遠眺的時候,她的生命之花便有了一次美麗的綻放。然而,愈是昂貴的花愈容易凋謝。但在凋謝中,她依然有著一種絕然的美麗。據說蕭太后讓出權力不久,在她57歲那年,一場偶感風寒,便結束了她那波瀾壯闊、充滿傳奇的一生。
今天,當人們走進花園村,尋訪當年蕭太后種植花草苗木的土地時,遙想當年這里百花競放、草木蔥蘢的盛況,再想象蕭太后如花的一生,不禁多了幾縷聯想……
然而,歷史總會給后人留下一些記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花園村附近的土地上,散落的不少隨處可見的遼代養花的“魚骨花盆”殘片,便是遼代皇室貴族在這里開設御花園的物證,并與遼代在此地所建的“看花臺”互為佐證。
明朝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民充實北京地區人口,趙姓人家看中御花園遺址一帶,便定居成村,取名花園莊,后改名為花園村,且延續至今。
花園遺物
耶律楚材的《西游錄》載,“尋思千甚富庶……環郭數十里皆園林也。家必有園,園必成趣,率飛渠走泉,方池圓沼,柏柳相間,桃李連延,亦一時之勝概也無邊。”由此可見,遼代蕭太后在花園村所建的御花園是何等的氣勢恢宏。
古時,花園村有一片澇洼地,總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不僅有兩條河流穿村而過,而且還有起源于本地黃土垅的四條小溪由北而南順流而下,清澈見底,長年不息,環境十分優美。由于花園村屬于燕山山脈山前沖積平原,淤積了深厚的夜潮土,富含多種腐殖質,土壤肥沃,非常適宜種植各類花卉苗木,因此,遼代這里種有大量的花卉苗木,并成為御用花園。
村里老人介紹,在他們年幼時,在“看花臺”周圍和花園村的一些地區,都能挖出或撿到遼代用于栽培花卉的“魚骨花盆”殘片,據說這就是遼代蕭太后御花園的遺物。現在花園村村民趙文平家中還存有“魚骨花盆”殘片的實物,筆者曾親眼目睹。
提起這些“魚骨花盆”殘片,還得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說起,那時候趙文平剛剛十幾歲,一次,他跟著爺爺到自家的小片開荒地里去開高粱苗,不留神,手指被瓜鏟刺破了一個口子,血流不止。爺爺見此,隨即從地里撿來一塊棕紅色、像瓦片一樣卻閃著結晶的東西,用瓜鏟刮削出土紅色粉末后,抹在了他的傷口處,說來也怪,血立刻止住了。文平不解地問爺爺,這是什么東西,為什么這么神奇?接下來,爺爺詳細地講述起了村里流傳很廣的“魚骨花盆”殘片粉末的止血來歷和方法,以及村里蕭太后“看花臺”的故事。聽了爺爺的講述,在趙文平幼小的心里,深深埋下了喜好文物的種子。自此,他開始留意把撿到的“魚骨花盆”殘片收藏了起來,拿到家后,用上好的布料包好,珍藏起來。現如今,他家收藏的“魚骨花盆”殘片已經成了見證這段歷史的稀罕物了。
2006年,懷柔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趙文平有幸被邀請參加了這項工作,由于他土生土長,對村里的村風民俗、大情小事了如指掌。通過走訪、調查,他先后撰寫了花園村名的來歷、御花園里的“看花臺”、京古驛道的變遷、花園小河上的“水香碾子”、消逝的黃土垅等十余篇相關文章。為挖掘花園村悠久的歷史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為讓悠久的歷史文化造福于民,在一些有識之士的倡導下,花園村恢復重建了遼代蕭太后的“看花臺”。與此同時,村民也相繼從事花卉種植業,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種滿了節日擺放用的各種花卉,使消逝已久的遼代御花園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現代大花園。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