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一家人 能導能演的“林家鋪子”

2021-03-01 11:47:39

來源:互聯網

說起中國當代著名戲劇導演林兆華,很多觀眾都非常熟悉。但很多人不知道,林兆華一家四口都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林兆華是中戲畢業的大導演,其夫人何炳珠是中戲教授、原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他們的一雙兒女林叢和林熙越,一個就職于北京人藝,一個就職于國家話劇院,也都是既能演又能導的人才。曾經有人笑稱,應該給這個戲劇之家辦個“林家鋪子”邀請展,把他們一家四口的作品同時展出,相信一定大受歡迎。

近日,由林熙越擔任戲劇導演的《典籍里的中國》第一期《尚書》在央視播出后大受好評,林叢導演的小劇場話劇《我可憐的馬拉特》也將于近期在人藝實驗劇場上演。林兆華的兒女們,正在以完全不同于父親的風格,展示著自己的才華,也帶給觀眾們更多的驚喜和期待。

“羅密歐”愛上了“奶媽”

大家都尊稱林兆華導演為“大導”,但林兆華給自己起的外號卻是“屁簾兒導演”。他說自己的家庭沒什么戲劇基因,就是都愛看戲。林兆華的父親會拉弦打鼓,喜歡跟朋友們一起說說唱唱;林兆華的母親喜歡看戲,京戲、評劇都愛看,所以他從小就跟著看了不少戲。在看過一場北京人藝的《駱駝祥子》之后,在八一廠當錄音助理的他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畢業大戲排演《羅密歐與朱麗葉》,他還演了男主角羅密歐。因為表現出色,他被人藝著名導演夏淳看中,選進了人藝。

在這臺《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林兆華喜歡的不是女主角“朱麗葉”,而是扮演“奶媽”的同學何炳珠。林兆華說:“在班上,我最喜歡的是演奶媽的何炳珠。她高中畢業直接考取中戲,卻是全班表演最突出的。她是大家庭出身,不驕傲自滿,聲音形象都很好。”何炳珠中戲畢業后直接留校當了老師,后來做了研究生導師、系主任、副院長,培養出了姜文、呂麗萍、陳建斌、王學兵、李亞鵬等眾多明星演員。林兆華很替自己的愛人感到“可惜”:“她如果在劇團很可能就是臺柱子!”

但林兆華卻對自己的表演沒什么自信:“其實我邋里邋遢,經常感冒,嗓子又不好,也就是個高點兒,被人藝挑上,當然愿意去。當時人藝沒什么年輕演員,讓我演了不少戲。其中一個朝鮮戲《紅色宣傳員》,于是之老師演我的父親,我在臺上都不敢看他。人藝有心培養我,給了我一個特別好的機會,但被我毀掉了。”1963年,北京人藝排演一個全國匯演劇目《汾水長流》,讓他演第一男主角農村支部書記,“多好的機遇啊!可惜我沒演好,需要激情的時候爆發不出來,嗓子又不好,臺詞更缺功夫,也沒有農民氣質。”后來,趙起揚擔任北京人藝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時,給了林兆華做導演的機會。林兆華在自己的著作《導演小人書》中深情感恩道:“一輩子我都感激趙起揚,是他成就了我做導演的愿望。做演員,我聲音條件不好,命運在別人的掌控中。人生路途中的選擇和機遇,既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是命運的召喚。”

不想要孩子,卻生了兩個戲劇工作者

林兆華和何炳珠1964年結婚,婚禮在中央戲劇學院舉行,中戲表演系主任嚴正主持的婚禮。原本兩口子為了事業,不想要孩子了。但是因為“文革”期間說“話劇死了”,于是他們決定還是要孩子吧,結果這個家里又誕生了兩個戲劇工作者--畢業于中戲導演系、在北京人藝工作的女兒林叢和畢業于中戲表演系、在中國國家話劇院工作的兒子林熙越。

林叢和林熙越剛出生時,林兆華和何炳珠的工資都只有50幾元,他們一心撲在事業上,沒時間照顧孩子,全靠孩子們的外婆給一手帶大。孩子們長大了,也都愛上了藝術。林兆華和何炳珠夫婦原本也不希望孩子們上中戲,但林叢和林熙越都去考了。如今,姐弟倆都事業有成,也都成家立業,有了孩子。這讓當上了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林兆華和何炳珠夫婦感到很滿足:“一個人想做的事做了,是幸福的。”

大導的賢內助,大腕們的恩師

平日里,何炳珠非常低調,總是站在林兆華身旁,照顧著大導,根本看不出來她是發掘培養了眾多大腕演員的伯樂。當年她作為“新疆班”的班主任,帶著陳建斌、王學兵、李亞鵬一幫從新疆來的孩子去看話劇,手把手教他們表演。李亞鵬在解放天性的表演課上死活不肯從眾人胯下爬過去,是何炳珠老師偷偷遞給他擦眼淚的手絹。陳建斌中戲本科畢業后,回到老家新疆話劇團,一個月工資300塊,前途迷茫,內心困頓,是一直惦記他的何炳珠老師對他說:“你來考我的研究生吧”,讓他重新回到中戲讀研,開始新的生活。王學兵至今記得何炳珠老師當年教給他一件“很重要的事”,“她說你去判斷一個表演是真還是假,只要聽那個人說話是不是提著氣,所有提著氣說話的一定都是假的。這對我影響很大。她教會我們,必須是真的,不是真的就是不對的。”北京人藝現任院長任鳴,當年也是受何炳珠推薦,在中戲畢業實習時給林兆華當助理導演,后來林兆華向人藝建議留下了任鳴。

如今雖然已經年過八旬,但何炳珠還一直很愛看戲。經常開著一輛“大奔”三輪車,帶著80多歲的“大導”林兆華一起去看戲,和年輕朋友們一起聚會。也許正因為成長在這樣有愛有趣的家庭,所以林熙越和林叢的性格都非常陽光隨和。一個小時候喜歡相聲,一個長大了執導喜劇,姐弟倆都喜歡讓大家笑,都愿意把歡樂帶給大家。

家有兒女,一個拍喜劇,一個愛相聲

3月12日,北京人藝今年首部小劇場劇目《我可憐的馬拉特》將在人藝實驗劇場上演,導演就是林叢。

這是林叢第一次執導話劇作品,但此前,她作為導演、編劇、演員的眾多作品,可謂是家喻戶曉。她是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導演之一,并且還在劇中客串了六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她還是《家有兒女》系列情景喜劇的導演,該劇不僅捧紅了張一山、楊紫、高亞麟等演員,還獲得第26屆電視劇飛天獎少兒電視劇一等獎以及第7屆金鷹節最佳少兒電視劇獎;她還參與了《閑人馬大姐》《候車室的故事》等多部情景喜劇的拍攝,并執導了寧財神編劇的第一部影視作品《網蟲日記》。一直以來,她都以敏銳的視角探尋生活的本質,將市井文化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用歡樂凝聚生活的瑣碎,為觀眾帶來歡聲笑語。

林叢一直非常支持父親的戲劇事業,她不僅看過父親林兆華的每一部作品,而且還曾參演過《三姊妹等待戈多》的演出。林兆華當年創辦戲劇邀請展沒有經費,林叢自掏腰包贊助了首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這一次,林叢終于執導話劇了,林兆華知道后,只是“哦”了一聲。林叢還沒想好首演時到底要不要請父親來看,她說自己的導演風格不會像父親的作品那樣先鋒,“我還是比較傳統的,這部作品也是比較現實主義風格的。”

和姐姐林叢一樣,林熙越也十分支持父親,不僅林兆華的每部戲都看,還參演了林兆華執導的多部戲劇,并且復排了林兆華的經典劇作《三姊妹等待戈多》。2019年,他接棒林兆華戲劇邀請展藝術總監,希望把這個中國唯一一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民間戲劇邀請展繼續辦下去。

不過林熙越坦言,“也許在別的職業里面,父子之間存在所謂‘繼承’的問題,但藝術這個行當,靠的就是感覺。我們家老爺子也說,這個東西是天生的,你是干這個的就是干這個的,你不是干這個的,你心眼再好,你對人再善,也沒有用。因為你不是這料!”

當年林熙越報考中戲時,想考的是導演系,但考學那年導演系沒有招生,他才進了表演系。從中戲畢業后進入劇院,正好趕上話劇特別不景氣的時期,林熙越每天在劇團跑龍套,精神上和經濟上都出現了危機,很苦悶。1995年,演一場話劇掙10元錢,一個月下來連房租都不夠。為了養家糊口,他開始逐漸涉足影視圈,演了不少口碑不錯的影視劇。當經濟條件允許了,他還是選擇回到戲劇舞臺,繼續演戲、導戲。

除了和父親合作,林熙越也跟李六乙、孟京輝、過士行等不同導演合作過,他說:“干我們這行的,需要把很多自己固有的東西放下來,變成一個開放的人,要有能容納百川的心懷,才可能進步。當年老爺子就是容納百川,他覺得人家說的有意思,他就吸收過來了。”

濃眉大眼形象帥氣的林熙越作為演員條件很好,他喜歡表演,因為舞臺對他有吸引力,“特別想在臺上和觀眾一起呼吸”;但他也愿意當導演,因為有表達的愿望,也有表達的能力。新任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就是看中他的才華和人品,力薦他擔任《典籍里的中國》戲劇導演,果然不負眾望,第一期《尚書》開播之后反響熱烈。

相比起父親林兆華的強烈個性,林熙越的性格更加開朗隨和。小時候喜歡相聲的他,沒事兒還扒老藝術家的段子,跟同學搭伴兒演給大家看。他說自己是一個“偏陽光的人”,“我覺得人類應該是有愛意的,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那是絕對能觸到人心底的東西。我喜歡的很多作品都是帶著濃濃的善意,那種看完之后的溫暖,就是人性的東西吧。”

關鍵詞: 戲劇 一家人 能導 林家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