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 12:17:27
來源:互聯網
老話說:“正月十五鬧花燈”。在老北京元宵節之際,張燈、觀燈是節日活動主要內容,長久以來民間賞燈逐漸成為普通的習俗。觀燈和吃元宵成了元宵節兩大主題。
在北京每逢過年的時候,孩子們手里都拿著個紙燈籠跑來跑去。妻子看到后總會說,我也糊過燈籠。五十多年前,每到年前,家住在東花市的許多人家都有做外活的經歷。人們從北京絹花廠領來半成品的紙燈籠材料,拿回家去加工。岳母為子女們分配了工作。哥哥和姐姐負責軋條子,就是把帶折皺的紙燈籠皮軋成與燈籠上、下蓋口徑吻合的形狀。妻子是小妹妹,負責往人紙板上抹糨子。接下來是岳母負責糊燈籠。最后一道工序由細心的三姐穿絲、上蠟臺。粘蠟臺的要求最高,必須平整。岳母則進行最后的質量把關。一個個靈巧美麗的燈籠均出自心靈手巧的老人之手。那會兒,一家人常常要干到深夜,孩子們困得抹糨子時經常抹到袖口上。這時,媽媽會大嚷一聲,嚇得孩子一激靈……
“天空明月一輪照,人醉春風萬里明”。中國的燈籠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老百姓家家都掛起紅燈籠,以示慶賀。后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據史料記載,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上元燈節”曾“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成為當時一大景觀。
中國的燈籠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扎、刺縫等工藝,在中國古代制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元宵花燈象征“彩龍兆祥,民富國強”,明永樂朝在午門前大設燈山,又在東華門外設“燈市”,便為今天的燈市口所在地。
要說北京最著名的燈籠要屬天安門城樓上的八盞大紅燈籠,為節日的首都增添了隆重熱烈的氣氛。一說到宮燈,很多人都會想到天安門上掛的八盞大紅燈籠。我的外甥喜子是這宮燈制作廠商、北京美術宮燈廠的退休員工。喜子跟我介紹說,1949年8月,開國大典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主席臺就是天安門城樓。同年9月,慶祝大會籌委會把布置裝飾天安門城樓的任務,交給了華北軍區宣傳部。為找扎燈人,部隊領導從故宮檔案中找到70多歲的老藝人李東雪,老人看過圖紙說,這么大的宮燈我還沒做過,而且(高2.23米、直徑2.56米)這么大的體量上哪去做呢?最后,選在天安門門洞里,完工時離大典只差一天了。終于使8個大紅宮燈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中國北方著名的燈會、河北涿州燈會歷史悠久名揚八方。2012年第十二屆“中國涿州花燈節”時,我們受涿州市政法委領導之邀,前來賞花燈。但見涿州大街小巷火樹銀花,紅裝素裹,這里鬧花燈的傳統不亞于春節的熱鬧,“龍騰盛世燈”、“鑼鼓迎春燈”、“五谷豐登燈”,五顏六色的花燈把涿州市裝點成了不夜城。
“北京燈彩”長期流行于北京地區,是祥瑞吉慶的象征。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和幸福未來的向往。在歷史上,張燈結彩是元宵夜最突出的景觀。北京傳統的燈彩活動主要在元宵節舉行后來逢到盛典、新婚、壽辰、節慶等喜事也都要張燈結彩。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