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要相信》這份魯豫給你的“職場生存指南”,請查收

2021-02-24 12:31:12

來源:互聯(lián)網

她24歲獲稱央視“最受歡迎的節(jié)目主持人”,卻毅然出走,加盟鳳凰;她主持的《魯豫有約》擁有超長的生命力,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她參與主持香港回歸、戴安娜王妃葬禮、美國總統(tǒng)大選,風光背后卻是數(shù)十年的積累和沉淀……現(xiàn)在,她想和你談談人生。

近日,知名主持人陳魯豫在新書《還是要相信》中回顧過往,敞開心扉,分享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對世事的思考:談生命的首次分別、異鄉(xiāng)的孤獨夜晚、友人歡聚的溫暖;也談女性的年齡焦慮、網上的眾聲喧嘩、物質與愛的博弈……感性,率真,毫無保留。

“自律的過程并不愉悅,但自律會讓人更體面”

守紀律很辛苦,而自律才是真正的考驗。小學二年級,陳魯豫從上海轉學到北京,當時北京的課堂上要求小學生手背后坐端正聽講。如今想來這要求不科學、沒必要,但作為親歷者,陳魯豫發(fā)現(xiàn)它也沒有對她造成任何不良影響,而且公平地說,“它的確提升了我的專注度。”

直到今天,陳魯豫還記得當時坐在自己左手邊隔著過道的一個梳馬尾辮、一臉嚴肅、鼻子又高又直的女生,她的坐姿永遠被老師表揚。“我當時心里頗為不忿,每每也試圖挺胸收腹,想和她一爭高下,但每次都敗下陣來,那女孩的定力簡直可怕。我這一路碰到了不少這樣的狠角色,都是神人,都極其自律。以我不同時期的標準來看,也都極其優(yōu)秀。當然,他們不僅僅因為自律而優(yōu)秀,但優(yōu)秀的代價之一必然是自律。”

相比身材與生活習慣上的自律,對于情感和情緒的自我掌控才更難。比如如何不見異思遷、不喜新厭舊,如何做到從容淡定、寵辱不驚,如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恐怕才是人生的終極難題吧。“自律的過程并不愉悅,甚至痛苦不堪,它不會使人更自由,也不一定使人更成功,但自律會讓人更體面,令人更接近心目中那個最好的自己。”這是陳魯豫的想法。

這份魯豫給你的“職場生存指南”,請查收

畢業(yè)季到了,即將離開校園的年輕面孔鮮活之余也多了一份焦慮和迷茫,步入社會的第一個岔路口,如今已經擺在面前了;而已經身在職場的人們,也面臨著跳槽和新的選擇。

在跳槽和迷茫的日子里,作為一個“入對行的人”,魯豫想分享這些職場指南。陳魯豫坦言自己從事的傳媒行業(yè),算是“沒有入錯行”,“包括我獲得的名利、認可,還有最最重要的,是單純的喜歡。把興趣和謀生手段合二為一,就像是嫁給了愛情一樣。無論結果如何,這個開頭我心甘情愿,而整個過程我自然會無比投入。”與此同時,她也說自己“幾乎沒有經歷過一個新人通常都要經歷的艱難起步、窮困潦倒、委曲求全,我一直是個‘愣頭青’,莽撞、不知天高地厚,年輕、天真得理直氣壯。”

那么,這樣一個“入對行”,一路很順利的人,有怎樣的職場心得跟年輕人說呢?“我只能以大人的身份對所有困惑、不甘的小朋友們說:職場不是你家,在職場獲得酬勞、成長、經驗、人脈是關鍵,至于友誼、溫暖、家的感覺,那只是錦上添花,有沒有其實都理所應當。人生的確不公平,每個人的起點、資質、機遇不同,可我相信天道酬勤。”

陳魯豫以自己帶團隊的經驗說,“在工作中,我盡力善待每一個同事,那是因為這樣做讓我很愉快,而且我們也的確在工作中結下了‘革命情誼’。可是,如果我只是按時給他們發(fā)工資、給他們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卻高冷、不好接近、不會噓寒問暖,不像某位領導那樣,在員工流鼻血不止的時候送她去醫(yī)院,這不意味著我是個壞人,只意味著我可能脾氣古怪,或者,僅僅是因為我太忙了而已。我認為,溫暖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底色,可它絕不是一個團隊、企業(yè)領導的首要任務。給年輕人提供機會、更好的發(fā)展空間,讓他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帶領大家一起創(chuàng)造出讓自己滿意、驕傲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關鍵詞: 還是 相信 這份 魯豫

推薦閱讀

今年慢綜藝16檔,出圈話題多為“尷尬”

發(fā)布于

簋街的色味與煙火

發(fā)布于

國產愛情電影面臨12年之癢

發(fā)布于

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開幕

發(fā)布于

年度“最美的書”揭曉,25種圖書獲獎

發(fā)布于

城市,如何更“適老”

發(fā)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