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同人編輯的不同人生

2021-02-22 10:25:45

來源:互聯網

在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

1915年9月15日,《新青年》在上海創刊,初名《青年雜志》,次年改名《新青年》。直到1917年1月由滬遷京,《新青年》一直由陳獨秀主力撰寫、個人編輯。

1918年1月,在陳獨秀、胡適、錢玄同、劉半農四大文學改良運動“臺柱”的聯合推動下,由陳獨秀一個人主編的《新青年》從第四卷第一號起開始轉型為由六名北大教授輪流編輯的同人刊物。即同人之間志趣相投、目標一致、自由結合、分工合作、無償供稿、輪流編輯。《新青年》也正式由一個安徽籍編輯人作者群主導的地方性刊物,轉變成以北大教授為主體的全國性刊物,并與北京大學相結合,形成了“一校一刊”的新文化運動主陣營。

作為同人刊物出版的《新青年》共有四、五、六三卷,起于1918年1月,止于1919年11月。第四卷共六號的輪值編輯,依次是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陶孟和、沈尹默、胡適,出版時間為1918年1至6月。第五卷共六號的輪值編輯,依次是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陶孟和,出版時間為1918年7月至12月。第六卷共六號的輪值編輯,依次是陳獨秀、錢玄同、高一涵、胡適、李大釗、沈尹默。后來加入的李大釗和高一涵,接替了預備出國的劉半農和陶孟和。由于五四運動爆發及陳獨秀被捕,第六卷的出版時間相對拉長,從1919年1月延展至11月。

五四運動后,《新青年》同人內部出現了主張談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和主張談實際問題和實用主義的分野。學術與政治的殊途使得同人最終走向分裂。1920年2月,隨著陳獨秀離京南下,《新青年》從第七卷起重新回到陳獨秀一人主編的狀態。

關鍵詞: 新青年 同人 編輯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