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2 10:15:28
來源:互聯網
兩千多年以來,廣州作為一個經久不衰的貿易港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設粵海關后,拉開了十三行的輝煌歷史,如今,清代廣州十三行商館區遺址位于廣州文化公園一帶。
農歷大年三十,廣州文化公園里,迎春花會吸引了大批羊城市民,而一場“尋牛報喜”的活動正在園內十三行博物館上演。早上9點,陳遙女士帶著一雙兒女在博物館票務中心門口守候。“今天開門紅逗利是(討要紅包),前250名有禮品”,陳瑤興奮地向記者說。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此間在舉辦“西風煥彩——新入藏銅胎畫琺瑯精品展”,并在春節期間舉辦“尋牛報喜”活動。據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副館長章榮玲介紹,除了開門利是,若找到博物館先前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的“尋牛報喜”圖并與其自拍發朋友圈,還有額外驚喜禮品。
“咔咔咔”,市民鄒志斌在館內自拍起來,他在一瓷瓶上找到了答案,“牛年尋牛有意思,我時常來這里參觀,看到了活動預告,馬上來碰運氣,這里展品件件都精美。”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館藏文物超4700件(套),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王恒、馮杰伉儷捐贈文物專室陳列展”,館藏全部由海內外熱心人士無償捐贈。
館內最引人矚目的是位于展廳中心的“1757廣彩洋人遠航圖大碗”。“1757”這個數字正是乾隆皇帝頒布上諭,使廣州成為唯一對歐美通商口岸的年份,對外貿易只有廣州后,此地口岸商船絡繹不絕,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走向世界。
新入藏銅胎畫琺瑯精品展是時下熱門展區,它記錄了清代廣州一段風光歷史:“清康熙銅胎畫琺瑯花鳥紋花口盤”“清雍正銅胎畫琺瑯內課子圖外胭脂紅釉盤”“清乾隆銅胎畫琺瑯花果紋攢盤”“清末銅胎畫琺瑯纏枝花卉八寶紋蓋瓶”,一件件展品讓市民贊不絕口。
策展人黎偲敏表示,西方的畫琺瑯技藝在廣州完成華麗的轉身,這得益于廣州開放包容的態度。盛極一時的十三行也誕生不少知名行商。據介紹,十三行行商是代表清政府對外商進行管理,并擁有茶、絲、棉布等特許商品經營權的商人。在十三行鼎盛時期,行商中以潘、盧、伍、葉四大家族為最。伍秉鑒是十三行的首富,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世界首富。
十三行商館區在鴉片戰爭中被戰火燒毀,而后列強選定沙面為租界地。如今博物館附近的沙面,也成海內外游客游覽廣州的熱門景點。
新春佳節,這里的游客絡繹不絕。在沙面這座歐陸風情的小島上,有四十二座特色突出的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筑,是中國保存完整的、總體以英式和法式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被譽為“沒有圍墻的歐式建筑博物館”。在島上,還誕生了中國內地第一家五星級酒店廣州白天鵝賓館。
行走在風景如畫的沙面,百年古樹綠影婆娑,大紅燈籠隨風飄動,掩映其中的建筑鱗次櫛比,人們見面互相報喜,羊城洋溢著節日的喜慶。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