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18:45:56
來源:互聯網
來源標題:《吉祥如意》:只是轉了個身回望故鄉
在被問及一部電影的創作初衷時,很少有導演會像大鵬談《吉祥如意》一般,呈現出一臉懵圈的狀態。最初,他只是想回東北老家拍一部《姥姥》,找一位演員飾演“女版大鵬”,記錄下姥姥的過年日常,看看闖蕩大城市的年輕女性會與這位年過耄耋的農村婦女產生怎樣的火花和互動。誰知天有不測風云,姥姥在一次跌倒后溘然長逝,這場拍攝也被隨之而來的種種意外翻轉牽引,沿著主創者始料未及的方向疾馳而去。
原定主角的離世,讓大鵬不得不改變焦點,將鏡頭轉向這場變故的直接波及者——三舅王吉祥的飄搖命運。早年因故失智后,妻子帶著女兒遠走,他一直跟著老母親相依為命。精神的失常,讓這個一度春風得意的“王科長”頓成“無用之人”,每天的生活似乎只剩一成不變的吃包子,漫無目的、煙不離手的遛彎兒,以及經常掛在嘴邊的“找媽明早”和“文武香貴,一二四五”。
當一個人把很多事都忘了,他始終無法忘卻,甚至成為口頭禪的片段,才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密碼。而那句乍聽有些奇怪,卻被一遍遍重復的“文武香貴”,正是他四位兄弟姊妹的名字,是讓他一直掛念、難以割舍的家人。
另一個讓他牽掛的,是十年沒有回家的女兒慶麗。當二嫂問他麗麗終于要回來,想不想她時,他一面“傲嬌”地說“不想,想她干嗎”,一面又難掩心頭的喜悅,嗔怪地喚著孩子兒時的昵稱“慶屁”。影片的前半部分《吉祥》中,慶麗的扮演者劉陸是其中唯一一位演員,她必須通過設身處地的沉浸式表演,讓自己變成慶麗本人,去體會愧疚、糾結、疏離等多重心境的交疊,陪早已生疏的父親理發、吃飯、散步,與暌違多年的親人商討父親的未來去向。
也正是這一擺在眼前的棘手問題,讓影片在久別重逢的祥和氛圍之上,籠罩了一層欲說還休、暗潮涌動的緊張氣息。終于,在葬禮不久后的年夜飯上,矛盾一觸即發。大哥此前就反復惦念三弟當年為家庭做出的貢獻,不愿把王吉祥送到養老院或精神病院。他提出由麗麗接回贍養,或四家輪流照顧。可在外漂泊多年的麗麗也已有了自己的家庭,照顧父親必然力不從心。
看似處處怨懟、不講情面的二哥其實付出最多,也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多年來,一直是自己家陪母親照料三弟,但再深的手足情誼也會被長年累月的重負所消磨,自己在慢慢變老,也想過一下清凈的、不受干擾的生活。最終,這場爭吵以麗麗給二大爺主動磕頭致歉的方式暫時止戈。
沖突之后,一切依舊懸而未決。在《吉祥》的結尾,王吉祥踽踽獨行、踏著漫漫白雪向觀眾走來。隨后的《如意》是《吉祥》的拍攝幕后花絮,亦是對前者的冷峻解構和現實注解。
其中最具隱喻意義的,是麗麗本人的突然出現。于是,真實麗麗的表現,與演員劉陸之間,形成了耐人尋味的鏡像對比:對于這個家庭的往事與將來,演員明顯更加心思沉重,更為“入戲”,充滿著難以言說的壓抑與愧疚;慶麗本人卻更加開朗抽離,一見面就與父親有說有笑,好像從未分離,在監控畫框外“看戲”時,她也顯得過于輕松,仿佛一切都與己無關。年夜飯那場戲中,因為受不了劍拔弩張的爭吵,演員一度崩潰離場,“逃”到旁邊的小屋彎腰沉思;而畫面的另一邊,則坐著真實的慶麗,鏡頭中,她的臉上毫無波瀾,只是在一旁隨意淡定地滑著手機。
一開始,我實在有些不理解慶麗的反常表現,也忍不住像劉陸一樣問上那句:我還是不明白,為什么十年都沒回來過呢?后來,想到影片的另一幕,我才慢慢意識到這份心情的復雜。
在姥姥彌留之際,屋內的大人們正手忙腳亂地找氧氣包、打電話,二舅的女兒也忍不住流淚啜泣,釋放著自己的傷痛之情。另一邊,麗麗和大鵬則呆呆地止步院外,茫然不知所措。某種程度上,他們不是感受不到悲痛,而是常年漂泊在外,與親人、家鄉的交流日漸疏離,他們已經不知如何面對這份失去、如何像堂妹一般自然地讓真實情感流淌。慶麗面對演員質疑時的抱肘沉默,在鏡頭下的故作輕松和“王顧左右而言他”,又何嘗不是對那份無所適從的掩飾和逃避呢?
漸行漸遠的故鄉情懷、無從下手的贍養難題、家人情誼與生活重負的拉扯……無論是《吉祥》還是《如意》,都展現了一個又一個真實存在又看似無解的家庭困境和人情糾葛。而在影片最后,導演意外翻出的一段DV錄像似乎為前路提出了宛若“天意”的答案。那是2008年,當時還十分健康的姥姥慈祥地沖著對面的大鵬微笑,三舅被母親溫情庇護,在一旁愜意地吃著包子。錄像結尾,姥姥翻轉過一扇房門,指著上面大紅的貼紙說道“這個好”。貼紙之上,寫著的正是“吉祥如意”四個大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歷經兒子失智、骨肉分離等諸多蹉跎的姥姥又何嘗不懂這個道理。但從姥姥往日的擔當守護來看,遇到困難后不離不棄,永遠樂觀地直面風雨,相信一切最終都會吉祥如意。或許這才是她給家人留下的最后祝愿和深情囑托。
在被問及一部電影的創作初衷時,很少有導演會像大鵬談《吉祥如意》一般,呈現出一臉懵圈的狀態。最初,他只是想回東北老家拍一部《姥姥》,找一位演員飾演“女版大鵬”,記錄下姥姥的過年日常,看看闖蕩大城市的年輕女性會與這位年過耄耋的農村婦女產生怎樣的火花和互動。誰知天有不測風云,姥姥在一次跌倒后溘然長逝,這場拍攝也被隨之而來的種種意外翻轉牽引,沿著主創者始料未及的方向疾馳而去。
原定主角的離世,讓大鵬不得不改變焦點,將鏡頭轉向這場變故的直接波及者——三舅王吉祥的飄搖命運。早年因故失智后,妻子帶著女兒遠走,他一直跟著老母親相依為命。精神的失常,讓這個一度春風得意的“王科長”頓成“無用之人”,每天的生活似乎只剩一成不變的吃包子,漫無目的、煙不離手的遛彎兒,以及經常掛在嘴邊的“找媽明早”和“文武香貴,一二四五”。
當一個人把很多事都忘了,他始終無法忘卻,甚至成為口頭禪的片段,才是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密碼。而那句乍聽有些奇怪,卻被一遍遍重復的“文武香貴”,正是他四位兄弟姊妹的名字,是讓他一直掛念、難以割舍的家人。
另一個讓他牽掛的,是十年沒有回家的女兒慶麗。當二嫂問他麗麗終于要回來,想不想她時,他一面“傲嬌”地說“不想,想她干嗎”,一面又難掩心頭的喜悅,嗔怪地喚著孩子兒時的昵稱“慶屁”。影片的前半部分《吉祥》中,慶麗的扮演者劉陸是其中唯一一位演員,她必須通過設身處地的沉浸式表演,讓自己變成慶麗本人,去體會愧疚、糾結、疏離等多重心境的交疊,陪早已生疏的父親理發、吃飯、散步,與暌違多年的親人商討父親的未來去向。
也正是這一擺在眼前的棘手問題,讓影片在久別重逢的祥和氛圍之上,籠罩了一層欲說還休、暗潮涌動的緊張氣息。終于,在葬禮不久后的年夜飯上,矛盾一觸即發。大哥此前就反復惦念三弟當年為家庭做出的貢獻,不愿把王吉祥送到養老院或精神病院。他提出由麗麗接回贍養,或四家輪流照顧。可在外漂泊多年的麗麗也已有了自己的家庭,照顧父親必然力不從心。
看似處處怨懟、不講情面的二哥其實付出最多,也實在有不得已的苦衷。多年來,一直是自己家陪母親照料三弟,但再深的手足情誼也會被長年累月的重負所消磨,自己在慢慢變老,也想過一下清凈的、不受干擾的生活。最終,這場爭吵以麗麗給二大爺主動磕頭致歉的方式暫時止戈。
沖突之后,一切依舊懸而未決。在《吉祥》的結尾,王吉祥踽踽獨行、踏著漫漫白雪向觀眾走來。隨后的《如意》是《吉祥》的拍攝幕后花絮,亦是對前者的冷峻解構和現實注解。
其中最具隱喻意義的,是麗麗本人的突然出現。于是,真實麗麗的表現,與演員劉陸之間,形成了耐人尋味的鏡像對比:對于這個家庭的往事與將來,演員明顯更加心思沉重,更為“入戲”,充滿著難以言說的壓抑與愧疚;慶麗本人卻更加開朗抽離,一見面就與父親有說有笑,好像從未分離,在監控畫框外“看戲”時,她也顯得過于輕松,仿佛一切都與己無關。年夜飯那場戲中,因為受不了劍拔弩張的爭吵,演員一度崩潰離場,“逃”到旁邊的小屋彎腰沉思;而畫面的另一邊,則坐著真實的慶麗,鏡頭中,她的臉上毫無波瀾,只是在一旁隨意淡定地滑著手機。
一開始,我實在有些不理解慶麗的反常表現,也忍不住像劉陸一樣問上那句:我還是不明白,為什么十年都沒回來過呢?后來,想到影片的另一幕,我才慢慢意識到這份心情的復雜。
在姥姥彌留之際,屋內的大人們正手忙腳亂地找氧氣包、打電話,二舅的女兒也忍不住流淚啜泣,釋放著自己的傷痛之情。另一邊,麗麗和大鵬則呆呆地止步院外,茫然不知所措。某種程度上,他們不是感受不到悲痛,而是常年漂泊在外,與親人、家鄉的交流日漸疏離,他們已經不知如何面對這份失去、如何像堂妹一般自然地讓真實情感流淌。慶麗面對演員質疑時的抱肘沉默,在鏡頭下的故作輕松和“王顧左右而言他”,又何嘗不是對那份無所適從的掩飾和逃避呢?
漸行漸遠的故鄉情懷、無從下手的贍養難題、家人情誼與生活重負的拉扯……無論是《吉祥》還是《如意》,都展現了一個又一個真實存在又看似無解的家庭困境和人情糾葛。而在影片最后,導演意外翻出的一段DV錄像似乎為前路提出了宛若“天意”的答案。那是2008年,當時還十分健康的姥姥慈祥地沖著對面的大鵬微笑,三舅被母親溫情庇護,在一旁愜意地吃著包子。錄像結尾,姥姥翻轉過一扇房門,指著上面大紅的貼紙說道“這個好”。貼紙之上,寫著的正是“吉祥如意”四個大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歷經兒子失智、骨肉分離等諸多蹉跎的姥姥又何嘗不懂這個道理。但從姥姥往日的擔當守護來看,遇到困難后不離不棄,永遠樂觀地直面風雨,相信一切最終都會吉祥如意。或許這才是她給家人留下的最后祝愿和深情囑托。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