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17:46:26
來源:互聯網
來源標題:《刺殺小說家》特效搶眼,導演路陽透露每一個鏡頭都是中國人做的
由路陽執導的電影《刺殺小說家》即將在春節檔公映,2月7日,路陽和該片三位主創——攝影指導韓淇名、視效指導徐建和聲音指導王鋼出席“IMAX大師班”活動現場,與觀眾分享這部電影拍攝的背后故事。他感慨說,拍攝《刺殺小說家》花了五年時間,期間有無數技術上、創作上的難題要面對,但最終我們做成了,可以說,《刺殺小說家》里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幀畫面都是中國人自己做的。
光是分鏡頭就花了4個月
《刺殺小說家》根據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名父親為找到失蹤的女兒,接下刺殺小說家的任務,從而穿梭在現實世界和“異世界”的故事。談起拍攝這部電影的緣由,路陽說,自己2016年看到同名小說時,內心被觸動了,因為這是講述信念和希望的故事,父親為了挽救女兒的生命,一直在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價值,這跟拍電影一樣,所以我決定把這部電影怕出來。
當時他還有一個念頭,這個故事非常中國化,而且很現代很新,如果全部由中國人來制作完成,那一定很酷。
《刺殺小說家》的制作流程比路陽以前拍的電影都長,光是制作分鏡頭就花了4個月時間,從2018年1月到2019年3月才完成。在后期調色上,更是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在特效制作上,團隊全情投入。視效執導徐建透露,公司300人中大部分都投入到這部電影的制作中,整整花了2年多時間才完成。最多的時候,整個特效團隊有800多人。
三個角色由數字技術合成
《刺殺小說家》有將近2000個特效鏡頭,其中片中的赤發鬼、紅甲、黑甲三個“異世界”角色全部用數字技術制作完成。黑甲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角色,只有一只眼睛,它看起來有人形,但其實是跟人類差異巨大的奇怪靈魂,也非常有惡趣味。黑甲的表演者是郭京飛。如何將郭京飛的生動表演通過數字技術轉化到黑甲這個數字角色上,難度很大。徐建透露,經過無數次的嘗試,最終找到了辦法。“雖然黑甲只有一個眼睛,但他有白眼球、黑眼珠還有瞳孔,眼睛周圍有很多的血管,包括旁邊的甲片也能動,我們把一切能動的元素全都利用上,然后去模擬郭京飛的某一個小情緒或小表情。比如特別感動的時候,正常拍一個演員給一個特寫就夠了,但在對于黑甲,我們只能通過黑眼球,瞳孔的抖動,瞳孔的放縮去表現這些東西。黑甲確實是給了我很多意外的驚喜,也給我們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而在赤發鬼身上,光是設計就出了幾十個版本。從一開始長得像外星人,到后來東方風格的形象,具有宗教感的形象,甚至有長得像異形的設計。后來陸陽看到一座北魏的水月觀音的坐像,赫然發現赤發鬼身上也有“閑適和自在”的一面,于是就借鑒了過來。原來設計赤發鬼有前后兩張臉,改到最后,赤發鬼的左臉變成了泥殼的設計,看起來像佛像,“就是希望保留中國傳統文化中金剛和天王的元素”,而赤發鬼穿的盔甲也借鑒了唐卡的元素。一開始赤發鬼還不是很大,也就五六米高,最后才變得越來越大。
部分內容將在IMAX影院以特殊畫幅呈現
路陽透露,在籌備之初就已經確定了要把《刺殺小說家》拍攝成一部IMAX 3D電影,“2017年去重慶武隆看景后,就希望能夠用巨幅的畫面去拍攝它。另外,在電影里有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異世界,其中異世界里有更壯闊、更瑰麗的現象,適合在IMAX大銀幕展現出來。”
據悉,作為全球極少數入選“IMAX特制拍攝”項目的影片之一,《刺殺小說家》將有超過一個小時的內容在IMAX影院以特殊畫幅呈現,讓觀眾一飽眼福。
雖然《刺殺小說家》里的特效技術達到了一流,但路陽清晰地認識到,電影的核心永遠是人,永遠是人類的情感,“最基本的東西永遠不能忘掉,只是說在這樣一個電影里,需要用特效幫助我們完成這個故事,沒有強大技術支持的話,這個故事就被浪費掉了。”
由路陽執導的電影《刺殺小說家》即將在春節檔公映,2月7日,路陽和該片三位主創——攝影指導韓淇名、視效指導徐建和聲音指導王鋼出席“IMAX大師班”活動現場,與觀眾分享這部電影拍攝的背后故事。他感慨說,拍攝《刺殺小說家》花了五年時間,期間有無數技術上、創作上的難題要面對,但最終我們做成了,可以說,《刺殺小說家》里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幀畫面都是中國人自己做的。
光是分鏡頭就花了4個月
《刺殺小說家》根據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名父親為找到失蹤的女兒,接下刺殺小說家的任務,從而穿梭在現實世界和“異世界”的故事。談起拍攝這部電影的緣由,路陽說,自己2016年看到同名小說時,內心被觸動了,因為這是講述信念和希望的故事,父親為了挽救女兒的生命,一直在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價值,這跟拍電影一樣,所以我決定把這部電影怕出來。
當時他還有一個念頭,這個故事非常中國化,而且很現代很新,如果全部由中國人來制作完成,那一定很酷。
《刺殺小說家》的制作流程比路陽以前拍的電影都長,光是制作分鏡頭就花了4個月時間,從2018年1月到2019年3月才完成。在后期調色上,更是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在特效制作上,團隊全情投入。視效執導徐建透露,公司300人中大部分都投入到這部電影的制作中,整整花了2年多時間才完成。最多的時候,整個特效團隊有800多人。
三個角色由數字技術合成
《刺殺小說家》有將近2000個特效鏡頭,其中片中的赤發鬼、紅甲、黑甲三個“異世界”角色全部用數字技術制作完成。黑甲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角色,只有一只眼睛,它看起來有人形,但其實是跟人類差異巨大的奇怪靈魂,也非常有惡趣味。黑甲的表演者是郭京飛。如何將郭京飛的生動表演通過數字技術轉化到黑甲這個數字角色上,難度很大。徐建透露,經過無數次的嘗試,最終找到了辦法。“雖然黑甲只有一個眼睛,但他有白眼球、黑眼珠還有瞳孔,眼睛周圍有很多的血管,包括旁邊的甲片也能動,我們把一切能動的元素全都利用上,然后去模擬郭京飛的某一個小情緒或小表情。比如特別感動的時候,正常拍一個演員給一個特寫就夠了,但在對于黑甲,我們只能通過黑眼球,瞳孔的抖動,瞳孔的放縮去表現這些東西。黑甲確實是給了我很多意外的驚喜,也給我們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而在赤發鬼身上,光是設計就出了幾十個版本。從一開始長得像外星人,到后來東方風格的形象,具有宗教感的形象,甚至有長得像異形的設計。后來陸陽看到一座北魏的水月觀音的坐像,赫然發現赤發鬼身上也有“閑適和自在”的一面,于是就借鑒了過來。原來設計赤發鬼有前后兩張臉,改到最后,赤發鬼的左臉變成了泥殼的設計,看起來像佛像,“就是希望保留中國傳統文化中金剛和天王的元素”,而赤發鬼穿的盔甲也借鑒了唐卡的元素。一開始赤發鬼還不是很大,也就五六米高,最后才變得越來越大。
部分內容將在IMAX影院以特殊畫幅呈現
路陽透露,在籌備之初就已經確定了要把《刺殺小說家》拍攝成一部IMAX 3D電影,“2017年去重慶武隆看景后,就希望能夠用巨幅的畫面去拍攝它。另外,在電影里有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異世界,其中異世界里有更壯闊、更瑰麗的現象,適合在IMAX大銀幕展現出來。”
據悉,作為全球極少數入選“IMAX特制拍攝”項目的影片之一,《刺殺小說家》將有超過一個小時的內容在IMAX影院以特殊畫幅呈現,讓觀眾一飽眼福。
雖然《刺殺小說家》里的特效技術達到了一流,但路陽清晰地認識到,電影的核心永遠是人,永遠是人類的情感,“最基本的東西永遠不能忘掉,只是說在這樣一個電影里,需要用特效幫助我們完成這個故事,沒有強大技術支持的話,這個故事就被浪費掉了。”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