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8 17:01:55
來源:互聯網
來源標題:牛,歐洲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今年是中國的牛年。在中國文化中,牛擁有勤勞、樸實、正直、忠厚的品質;在西方文化里,牛則更多地象征了財富與力量,甚至在“創造和改變”歷史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古希臘神話中,牛代表著呼風喚雨的力量、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及強大的生殖繁育能力。和牛有關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故事就是歐洲的來歷:眾神之王宙斯變身為一頭雪白健壯的公牛,劫持了腓尼基國王阿戈諾爾的女兒歐羅巴,將她帶往一片陌生的大陸。在這里,歐羅巴與宙斯生了3個孩子,這片土地最后就以“歐羅巴”的名字來命名,也就是今天的歐洲。宙斯又將自己化身的公牛形象送上天空,成為夜空中閃亮的金牛座。
在北歐的創世神話中,牛充當的更像是母親一樣的角色,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養分。古代北歐人認為宇宙最初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沒有大地和海洋,從北方的冰山里誕生了巨人族的祖先伊密爾和母牛歐德姆布拉。母牛用粗大的舌頭舔食冰山上的鹽,將神族的祖先布利從冰山中釋放出來。母牛的乳汁養育了最初的巨人族和神族,后來兩個族群為爭奪乳汁開戰,神族最終勝利并成為世界主宰。他們用死去的巨人伊密爾的肌體建造陸地,后者的毛發化作陸地上的植物,骨骼化作延綿的山脈,牙齒化作陡峭的懸崖。神族又把母牛放置在大地中央的高原上,乳汁便形成了流向四方的大河。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牛肉在當時并不是歐洲人的主要食材。直到中世紀,歐洲的貴族和騎士認為“吃啥補啥”,比如吃牛肉能夠使人驍勇善戰,于是帶血的半熟牛排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起來。后來隨著養殖業和肉類貿易的發展,牛肉成為土豆大規模種植前相對便宜的食物之一。到19世紀時,擅長烹飪美食的奧地利人甚至開創了享譽歐洲的“牛肉文化”。
除牛肉外,牛奶也是歐洲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飲品。在最后一個冰河時期,因為不能像嬰兒一樣產生分解乳糖的酶,所以成年人還無法直接飲用牛奶。不過在新石器時代,牧民率先掌握了通過牛奶發酵來制作奶酪、酸奶等食品的方法,從而使其中的乳糖含量降低到成人可以接受的程度。在大約5000年前,生活在歐洲地區的人類直接進化出了乳糖耐受基因。今天有超過90%的北歐人具有乳糖耐受力,但擁有這種能力的亞洲和南美洲人相對較少。
在德國,最深入人心的牛是一頭紫色奶牛。它并非真實存在的牛,而是在歐洲銷量位列前三的德國巧克力品牌“妙卡”包裝上的圖案。妙卡品牌擁有德國聯邦法院認證的紫色巧克力包裝獨家使用權。在20世紀70年代,妙卡的廣告中第一次出現了擁有紫色花斑的奶牛,這一顛覆傳統的營銷策略不僅獲得了國際藝術指導協會評選的設計和廣告藝術金獎,還令“紫牛”這個新奇的形象迅速被大眾認識和接受。今天,這頭紫色的奶牛在德國幾乎家喻戶曉,它甚至是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德國孩子見到的第一頭“牛”。20世紀90年代,在巴伐利亞州舉辦的有4萬名小學生參加的繪畫活動中,竟然有1/3的孩子都將填色卡片上的奶牛涂成了紫色。
“奶牛大游行”是1988年誕生于瑞士蘇黎世的一個國際性公共空間藝術項目,最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推廣瑞士的奶牛文化和展示當地藝術家的才華。活動以真實奶牛為原型,用玻璃纖維制作站立、吃草和橫臥三種形態逼真的白色模型,再由贊助人邀請藝術家以手繪的方式在牛身上進行創作。多年來,隨著活動規模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奶牛大游行”已經受邀在全球數十個城市舉辦過,參觀人數過億。世界各地的數千名藝術家參與過該項目,先后創作了數千件奶牛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在當地被拍賣,募集到的資金被用于慈善事業。
今年是中國的牛年。在中國文化中,牛擁有勤勞、樸實、正直、忠厚的品質;在西方文化里,牛則更多地象征了財富與力量,甚至在“創造和改變”歷史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古希臘神話中,牛代表著呼風喚雨的力量、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及強大的生殖繁育能力。和牛有關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故事就是歐洲的來歷:眾神之王宙斯變身為一頭雪白健壯的公牛,劫持了腓尼基國王阿戈諾爾的女兒歐羅巴,將她帶往一片陌生的大陸。在這里,歐羅巴與宙斯生了3個孩子,這片土地最后就以“歐羅巴”的名字來命名,也就是今天的歐洲。宙斯又將自己化身的公牛形象送上天空,成為夜空中閃亮的金牛座。
在北歐的創世神話中,牛充當的更像是母親一樣的角色,源源不斷地為人類提供養分。古代北歐人認為宇宙最初處于一片黑暗之中,沒有大地和海洋,從北方的冰山里誕生了巨人族的祖先伊密爾和母牛歐德姆布拉。母牛用粗大的舌頭舔食冰山上的鹽,將神族的祖先布利從冰山中釋放出來。母牛的乳汁養育了最初的巨人族和神族,后來兩個族群為爭奪乳汁開戰,神族最終勝利并成為世界主宰。他們用死去的巨人伊密爾的肌體建造陸地,后者的毛發化作陸地上的植物,骨骼化作延綿的山脈,牙齒化作陡峭的懸崖。神族又把母牛放置在大地中央的高原上,乳汁便形成了流向四方的大河。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牛是重要的生產工具,牛肉在當時并不是歐洲人的主要食材。直到中世紀,歐洲的貴族和騎士認為“吃啥補啥”,比如吃牛肉能夠使人驍勇善戰,于是帶血的半熟牛排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起來。后來隨著養殖業和肉類貿易的發展,牛肉成為土豆大規模種植前相對便宜的食物之一。到19世紀時,擅長烹飪美食的奧地利人甚至開創了享譽歐洲的“牛肉文化”。
除牛肉外,牛奶也是歐洲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飲品。在最后一個冰河時期,因為不能像嬰兒一樣產生分解乳糖的酶,所以成年人還無法直接飲用牛奶。不過在新石器時代,牧民率先掌握了通過牛奶發酵來制作奶酪、酸奶等食品的方法,從而使其中的乳糖含量降低到成人可以接受的程度。在大約5000年前,生活在歐洲地區的人類直接進化出了乳糖耐受基因。今天有超過90%的北歐人具有乳糖耐受力,但擁有這種能力的亞洲和南美洲人相對較少。
在德國,最深入人心的牛是一頭紫色奶牛。它并非真實存在的牛,而是在歐洲銷量位列前三的德國巧克力品牌“妙卡”包裝上的圖案。妙卡品牌擁有德國聯邦法院認證的紫色巧克力包裝獨家使用權。在20世紀70年代,妙卡的廣告中第一次出現了擁有紫色花斑的奶牛,這一顛覆傳統的營銷策略不僅獲得了國際藝術指導協會評選的設計和廣告藝術金獎,還令“紫牛”這個新奇的形象迅速被大眾認識和接受。今天,這頭紫色的奶牛在德國幾乎家喻戶曉,它甚至是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德國孩子見到的第一頭“牛”。20世紀90年代,在巴伐利亞州舉辦的有4萬名小學生參加的繪畫活動中,竟然有1/3的孩子都將填色卡片上的奶牛涂成了紫色。
“奶牛大游行”是1988年誕生于瑞士蘇黎世的一個國際性公共空間藝術項目,最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推廣瑞士的奶牛文化和展示當地藝術家的才華。活動以真實奶牛為原型,用玻璃纖維制作站立、吃草和橫臥三種形態逼真的白色模型,再由贊助人邀請藝術家以手繪的方式在牛身上進行創作。多年來,隨著活動規模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奶牛大游行”已經受邀在全球數十個城市舉辦過,參觀人數過億。世界各地的數千名藝術家參與過該項目,先后創作了數千件奶牛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在當地被拍賣,募集到的資金被用于慈善事業。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