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下大雨故宮“九龍吐水”再現!

2020-08-21 13:58:00

來源:銳看臺灣

北京市7月31日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雨勢極大,著名觀光景點故宮內的太和殿等大型宮殿基座出現難得一見的“九龍吐水”,許多避雨的游客紛紛以手機拍下此一景象。考古與文化學者指出,此為故宮興建時所設計的精巧排水系統,在大雨來臨時讓宮殿與地面不積水,而這個復雜精細的排水管道使得故宮至今600余年,經過無數大雨暴雨,卻從未淹過水。

今日北京發布暴雨黃色預警,城區及東部有暴雨,局地大暴雨,隨后又發布大風預警。且由于雨勢較大,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基座再現“九龍吐水”景觀,許多避雨游客拿著手機搶拍“九龍吐水”景象,網上也熱烈議論。最著名的莫過于故宮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三層基座,共有多達1142個龍頭排水孔,同時出水時也成為故宮一景。

北京一向很少下雨,大雨更是罕見。如果是參觀故宮且遇上大雨,別說是外地人,連北京當地的居民都極少碰到。故宮位于北京中軸線,四周都是平坦地面,如果遇上大雨很容易因雨而積澇,到處會有或大或小灘積水,因此街道的排水系統功能就很重要。而故宮占地面積不小,為防地面積水,從興建之初便已設計了網絡排水系統。

故宮為明清兩代的權力中心,地位非常重要,其主體建筑為太和殿,搭建在巨大的石材基座上,基座表面有隱蔽的排水溝槽,在高出地面的基座周邊設計整非的排水口,并以石雕螭首裝飾。大雨時雨水由溝槽導引至螭首噴洩而出,進入宮殿周邊的溝渠。

傳說中螭是龍的幼子,嘴大無角,腹大能容水,因此中國古建筑上常用于排水口裝飾,原稱“螭首散水”,一般民眾則泛稱為龍,因而有“九龍吐水”之稱。

平時北京極少下雨,用水多來自于密云水庫,因此難得見到“九龍吐水”景象,必須要到雨季才能看到。對多雨的臺灣來說,下雨的景觀不稀奇,但在北京較為難得,看到故宮內一整排螭首出現“九龍吐水”的機會就更少,也因此而形成話題。

“九龍吐水”讓雨水流入宮殿周邊溝渠中,這些溝渠有分明渠與暗渠,都是石材建造,利用設計好的地勢落差,最后匯集于故宮的內金水河,再流入外金水河。

文物學者指出,故宮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排水系統設計利用此一地形設計,建成至今已歷600余載,從未在大雨時淹過水,古代匠人的技藝確實令人折服。

關鍵詞: 北京 龍吐水